“捉蒋兵谏”是指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以下是该事件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中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蒋介石坚持“...
捉蒋兵谏的典故西安事变(即捉蒋兵谏)是张学良、杨虎城于1936年12月发动的爱国行动,通过武力扣押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最终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其历史影响与启示意义深远。 事件背景与起因 1930年代日本侵华加剧,民族...
捉蒋兵谏的意思捉蒋兵谏是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为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西安发动军事行动扣押蒋介石的历史事件。该事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一、事件背景与起因 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对红军进行围剿,这引起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不满。 捉蒋兵谏的过程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剿”陕北的红军。张、杨二人再次力劝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仍然固执己见,拒绝接受他们的意见。 在劝说无果...
“捉蒋兵谏”并非一个成语,而是一个历史事件相关的词汇,具体指的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而发动的“兵谏”事件,又称“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解析: 一、背景 国内形势: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中...
《捉蒋兵谏的谏的意思》 小朋友们,“捉蒋兵谏”里“谏”这个字很有意思哦。 比如说,你的弟弟妹妹总是看电视不写作业,你去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这就是“谏”。 再比如,小区里有人乱扔垃圾,你去告诉他这样不卫生也不文明,让他改正,这也是“谏”。 在“捉蒋兵谏”中,是因为一些很重大的...
依据“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通电全国发表救国主张八项,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可知“对蒋兵谏”对应的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国民党爱国将领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项正确;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32.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报道了一则消息:“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 其反映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 、杨虎城在西安押蒋介石,实行 “...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
“捉蒋兵谏”是一个历史事件相关的词汇,具体指的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关于“捉蒋兵谏”的详细解释: 一、背景与原因 国内外形势严峻: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侵略中国,而国民党内部却存在着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