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即位之初,曾策问博士,董仲舒三次对策,广泛讨论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的各种问题。他从“天人相与”的观点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系统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政权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进而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深受致力于推行“更化”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著作...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汉史上有名的三次对策,那是元光元年(前一三四)之事。当时受推荐的文士有数百人,唯董氏之对策被汉武帝推为举首,其原因在于他提出的理论适应于当时时代的需要。西汉前期的帝王、吸取秦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注意休养生息,以黄老「无为而治」为其治国思想,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到汉武帝即...
天人三策(节选)[西汉]董仲舒 原文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
对于董仲舒,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简略,而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载详细,还保留了《天人三策》的原文,增加了“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问其得失”的史实。这一变化说明 A.史学研究关注儒家名士 B.史家旨趣关注逸闻趣事 C.史书编撰体现国家意志 D.史料采集看重一手材料...
董仲舒《天人三策》原文及译文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
董仲舒《天人三策》原文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
董仲舒《天人三策》原文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
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天人三策》被班固全文收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赏析/鉴赏 简述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由此言之,粤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