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曾在1996年出过一本《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有一位香港学者写了篇书评,在《汉学研究》上发表。这位学者说书里只有学术的内容,至于作者一路访问中的感受,读者是读不到的。这本《满世界寻找敦煌》,就是荣新江把心中那些澎湃的心情,以及历时40余年的艰辛考察经历,用记忆所及给大家复述出来的成果。...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做过题为“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列讲座,回溯其从1985年开始赴欧美、日本寻找敦煌宝藏的经历,除了学术内容亦不乏一路访问中的感受。该系列讲演后根据录音而成系列文稿,在《文史知识》上连载,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其中数篇文章相继予以刊发。 日本收藏的敦煌吐鲁番文书非常丰富,作者分两次...
带着这本很可能空前绝后的护照,背着沉重的手抄笔记,荣新江回到北京,换回了户口本,他看到自己那一页标注着“(户口)从荷兰迁入”。 研究于阗、敦煌、吐鲁番与中外关系史,原本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而散佚于世界各地的原始档案资料,也敦促着荣新江不仅能在书斋里皓首穷经,也要在行走中勘察真相。学者与行者的双重...
荣新江全部作品: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唐研究第二十三卷,三升斋随笔,温故与知新:荣新江序跋二集,学理与学谊:荣新江序跋集,唐研究·第二十卷,从学与追念:荣新江师友杂记,满世界寻找敦煌,了不起的敦煌
史睿对于荣新江走向世界寻找敦煌的原因做了解释。史睿指出,敦煌学从诞生那天开始,就不仅仅是书斋中的学问,更是要走向世界的学问。它所记载的历史文明的碰撞、文献产生和流散的过程以及全世界学者的走访调查与相互交流的研究成果都具有世界性。敦煌文献的特殊性在于提供了地方社会最原始的档案,荣新江不满足于只是进行...
作为“新三级”学人的代表,荣新江是幸运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科学的春天”到来时,敦煌学方兴未艾,当时北大的一些先生们开始大力推动敦煌学研究,并成立了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五卷《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奠定了北大在国际敦煌学界的地位。当年,王永兴、张广达先生在北大历史系开设“...
荣新江在讲座现场骑单车在北京逛书店讲座伊始,荣新江讲到自己1968年上小学,到1976年中学毕业都“几乎没有念什么书”。他笑称“文革”期间因为没太多书读,所以把五种版本的《水浒传》都读遍,对一百零八将倒背如流,也因此培养了对历史人物的兴趣,选择考取北大历史系。因为中学图书馆的书被管理员都扔了,只剩...
《从学与追念:荣新江师友杂记》,荣新江著,中华书局2020年9月版 事实上,每一位优秀的学者都有自己的“学术养成史”,学者“从学”的经历与轨迹应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向前辈学者学习治学理念、治学方法以及前辈学者的学术品德、学术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套用禅宗的概念,就是参禅悟道与心法授受。一个优...
导师张广达先生将他拍摄的海外论文都借给荣新江看,帮助荣新江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关于唐末宋初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及其王家世系问题》。这是荣新江正式进入敦煌学的开始。这篇论文后来被翻译成法文发表,为荣新江后来在欧洲各国行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据荣新江回忆,他在赴荷兰前向周一良先生报告,周一良告诉他:“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