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酒方 药方名称苦酒方 处方黄耆3两,白芍药2两,桂枝1两6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阴毒喉风,自汗咽疼,脉沉细,属少阴证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醋3合煎,频服。 摘录《喉科枕秘》卷二
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对于单纯的失音,苦酒汤常为首选;若伴有咽痛,则甘桔汤更为合适;如出现生疮,可选半夏散。遇有寒症,则需偏重使用半夏散及汤方。咽喉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苦酒汤对于慢性咽炎和扁桃体炎也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慢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案例】患者杨某:长期患有慢性咽炎,经过...
急予苦酒汤:制半夏10g,白米醋60g,鸡子清2只,用水一碗许,入半夏煮沸20分钟,去渣入米醋、鸡子清拌匀,徐徐咽下。后患者咽部渐渐舒适而离去。 次日傍晚途经患者住处三诊,患者服昨日之苦酒汤后,咽喉逐渐舒服,今晨更觉舒适,已渐渐可说话了,但午后忽然咽喉又再疼痛,...
黄芪苦酒方(汗证)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不利而引起汗液处泄的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汗证又可分为自汗、盗汗、战汗、绝汗、黄汗等。 治疗汗证的药酒较少,这里选录的黄芪苦酒方是治疗黄汗的药酒方。 (《普济方》) 【配方】黄芪五两,芍药(醋炒),桂(去皮)各三两。 【制法】上如麻豆,每服...
苦酒用量需控制,过量可能刺激胃黏膜。 文献考据 本方与《金匮要略》黄芪芍桂苦酒汤高度相似(《金匮》原方:黄芪5两,芍药3两,桂枝3两,苦酒1升),主治相同,但煎法略异。 《千金要方》可能化裁自仲景方,或为后世传抄差异。 使用建议 原方剂量需按现代标准换算(汉代1两≈13.8g,...
苦酒汤是《伤寒论》里用于治疗痰火互结,咽部糜烂,而导致声音嘶哑、语言不出的一首高效方剂。 方由生半夏,苦酒(即米醋),生鸡蛋清组成。半夏涤痰散结,佐以生鸡蛋清之甘寒,润燥止痛,更以苦酒消肿敛疮。三者相合,可达到散结祛痰,清热消肿,敛疮止痛的作用。 半夏内服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散痈肿。
苦酒汤方(咽疮) 苦酒汤方治伤寒少阴病,咽中生疮,语声不出。 以下介绍宋代《宋济总录》的苦酒汤方,本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汤汤主之”。“咽中伤,生疮”:即咽部溃烂,是痰热相结之故。“苦酒”:据后人考证系“醋”。关于本方制法,《伤寒论》...
黄芪苦酒方的治疗效果 【方剂名】 黄芪苦酒 【配方】 黄芪五两,芍药(醋炒),桂(去皮)各三两。 【制法】 上如麻豆,每服五钱匕,苦酒一盏半,煎至七分。一方用苦酒之合,水一盏半,同煎。 【主治】 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不渴,状如风水,汗水沾衣色黄如药汁,脉自沉。此由汗出入水中浴,水入汗孔,从外而...
藁本苦酒方药酒配方 藁本苦酒方【配方】藁本、川芎、细辛、杜衡、辛夷各3克,苦酒200毫升。 【制法】将前五味共研细末,置容器中,加入苦酒,密封,浸渍1宿,再煎10分钟,储存待用。 【功效】芳香避臭。 【主治】狐臭。 【用法】外用:涂搽患处,日搽数次。 【附记】引自《外台秘要》。
苦酒汤方,源自宋代《宋济总录》,其基础源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312条。该方主要用于治疗咽疮,特别是咽部溃烂症状。依据《伤寒论》描述,“咽中伤,生疮”指的是咽喉部位发生损伤,形成溃疡,这是痰热积聚所致。而“苦酒”,后人考证为“醋”。该方由两味药组成,即半夏和醋,通过醋的苦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