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屡遭贬斥,经受了许多政治磨难,但也因此有机会游历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游金山寺》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冬,苏轼赴杭州上任的行役途中。这时王安石正实行变法。苏轼与王安石意见不合,上奏章反对新法,请求出判杭州。十一月从润州(今镇江)出发,过金山寺,便写下了这首...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
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盘陀,古...
苏轼《游金山寺》原文、注释及解析 〔原文〕 游金山寺 [宋]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③。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⑤,江南江北青山多⑥。 羁愁畏晚寻归楫⑦,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⑧,断霞半空鱼尾赤⑨。 是时江...
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
苏轼《游金山寺》,首两句就“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全诗波澜壮阔,变幻莫测 【原作】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虚实结合,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
古诗《游金山寺》赏析游金山寺诗人:苏轼 朝代: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
苏轼《游金山寺》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