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矣哉——到了极点啦!
发出的感叹是“至矣哉”,因为“五声和,八音平,节有度,守有序”,所以是“盛德之所同”。可见季札对中和美的推崇确实到了极至。所谓中和美,正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美学上的反映。孔子认识到任何事不及或过度了都不好,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衰落,所以他就“允执厥中”。在个人感情上也不能大喜大悲。龚自珍的“少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两者似可互相参究~ 分享3赞 中国历史吧 王浩南 《皇明宝训》中明太祖说“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这整个意思,是说元朝亡国的重要教训是“宽”,只有小人才喜欢“宽”,大明朝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言大意乃谓:仁德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吗?实则不然,若我心向仁,愿行仁道,那仁德便即刻降临于心田,近在咫尺也。 此语道出了仁德之本质,非在外在之遥远处寻觅,而在内心之觉醒与实践。仁,乃人之本心,本具足于每个人心中,只因私欲杂念之遮蔽,而难以显现。一旦我们愿意放下私欲,回...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著名的话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由孔子提出,旨在强调仁德并非遥不可及,只要个人追求仁,仁便能自然达成。《论语》作为孔门弟子的智慧结晶,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记录。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义礼智信,创立私人讲学,培养三千弟子,其中...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即人们内心拥有实现仁德的愿望,就能够将其转化为现实。仁德是一种内在品质,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培养和实现的。孔子认为,仁德是可以通过个人的意志和行动来获取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道德标准。这里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了个人主动追求仁德的重要性。孔子...
但是,这个“仁”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愿意求“仁”,随时随地可以做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并不遥远,如果我想要仁,仁就会来了。”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孔子的话,与此异曲同工。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关于仁德的哲理,即仁德并非高不可及,而是可以由个人内心自发追求而得。孔子认为,只要心中怀有仁德的愿望,仁德便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源自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对...
论语·述而》中的这句话“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以理解为:仁,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要我们内心渴望,追求仁义,仁义便会随之而来。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对于道德修养的主动追求。孔子在此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仁并不是一种外在的、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