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在这里,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说,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意思:从本性真诚而明晓道理,称之为天性;从明晓道理而生发诚心,称之为教化。出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中庸》创作背景《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
层次不同:自诚明代表着更高的道德境界;自明诚代表着相对较低的道德境界。 联系 诚和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诚是明的基础,明是诚的结果。 自诚明和自明诚都是儒家修养的目标。圣人通过自诚明而达到至诚至明的境界;贤人通过自明诚而逐渐向圣人的境界靠拢。 现实意义 自诚明与自明诚揭示了人性本善的道理,有...
自诚明与自明诚的意思 意思:从本性真诚而明晓道理,称之为天性;从明晓道理而生发诚心,称之为教化。出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1《中庸》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
有的人天生淳朴,先有诚的行为,而后达到明;有的人先穷理,通过党性教育提升党性修养,而后实现道德行为。“自诚明”与“自明诚”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包含而又相互衔接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一种双向的统一关系。“自诚明”与“自明诚”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党在加强共产党人党性修养时,既要做到“自诚明”,选人用人...
《大学》首章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即是“自明诚”之“明”。“明德”为心之本体,后一个“明”,乃自家德性本来具有的光明,通“自诚明”之“明”。《中庸》22章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这一章是对“自诚明,谓之性”一句进行展开...
“自诚明” 指的是 从本性出发,由真诚而生发明理。就好比一颗种子,它天生就蕴藏着生命的潜能,只要给予阳光雨露,它就能自然而然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种真诚,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然流露的,是无需刻意雕琢的。 “自明诚” 指的是 从道理出发,由明理而生发真诚。就像一块璞玉,它本身没有光彩,但经过匠人的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自诚明”和“自明诚”这两个名词的解释和含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自诚明”。诚实是一个重要的品德,被视为社会和人际交往的基石。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外界的压力或利益的驱使而违背自己的诚实原则。因此,“自诚明”可以被理解为自我反省和自我诚实的状态。它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的...
党性修养的“自诚明”与“自明诚”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一个“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过程,它包含着“自诚明”与“自明诚”两个相辅相成的途径。党性修养亦是理想人格培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两个结合”的守正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的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