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发能与能必副所,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阐述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哲学命题。“能”与“所”、“能知”与“所知”,本是佛教哲学的概念,用以表示和区分主观认识能力与客观认识对象。但佛教把所知对象看作是能知主体所产生的作用或幻境;陆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意之所在便是物”,实际是“...
能、所原为佛学概念,表示主观(能)和客观(所)的区别。王夫之说:“能、所之分,夫固有之,释氏为分授之名,亦非诬也。乃以俟用者为所,则必实有其体;以用乎俟用,而以可有功者为能,则必实有其用。体俟用,则因所以发能;用,用乎体,则能必副其所。”因有确实存在的客观对象和主观的认识作用,故认识必须...
一、能必副所 “立一界以为所,前未之闻,自释氏昉也。境之俟用者曰所,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曰能。能所之分,夫固有之,释氏为分授其名,实非诬也。”王夫之对佛教的能所概念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他所说的所是实…
能必副所 明清之际王夫之用语。“能”、“所”原为佛学概念,表示主观(能)和客观(所)的区别。王夫之说:“能、所之分,夫固有之,释氏为分授之名,亦非诬也。乃以俟用者为所,则必实有其体;以用乎俟用,而以可有功者为能,则必实有其用。体俟用,则因所以发能;用,用乎体,则能必副其所。”(《尚书引...
“能必副所”与“行可兼知”的认识论 一、“以心循理”与“能必副所” 王夫之哲学中的“心”,既是与人的先验道德理性相关的道德心,也 是现代哲学中人的主体认识能力(知)与实践能力(能)相统一的认知 心。在“心”的问题上,王夫之力求将人的先验道德理性与后天的知、 能统一起来,从而对“物”与“所”发...
名词解释 能必副所 参考答案:王夫之用语。能、所原为佛学概念,表示主观(能)和客观(所)的区别。王夫之说:“能、所之分,夫固有之,释氏为分授之名,亦非...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名词解释 浮明 参考答案:...
19.5 “能必副所”的认识论1是【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全138讲)李维武的第109集视频,该合集共计139集,视频收藏或关注UP主,及时了解更多相关视频内容。
[能必副所]的认识论 [能必副所]的认识论 佛教哲学把⼈的认识能⼒称作[能]。把认识对象称作[所]。他们认为[所]是由[能]产⽣的,[所]不能独⽴存在。王夫之对这种谬论进⾏了批判,批出佛教哲学对[能]和[所]的区分并不错,但是他们不承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的主观精神的客观存在。认为认识的...
简述王夫之的“能必副其所”思想。【答案】:在中国哲学传统中本没有“能、所”的说法。中国哲学用“所以知”和“所知”来表示认识的主体和对象。“能”、“所”是佛教中的概念,分别可以对应认知主体和对象。不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