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往往一看到好的事物,就会生出贪嗔痴慢疑等妄念被这个"好"给捉住了。真正的"无所住"并不是没有情绪,心如止水,而是放下那颗攀缘得失的心,一切人、利益、事物都不停留,坦坦荡荡,如湖水泛起涟漪,涟漪散了,湖水无波也无痕。而生其心的这个心生的就是清净心像一面镜子,它的作用是反映现象,有东西...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偈语的深刻诠释和实践。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能够放下执念、培养平等心和包容心、专注于修行和精进、活在当下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在人生。愿我们都能像弘一法师一样,以一颗清净、平等、平常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在《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精髓,也是佛学最顶级的智慧。大多数人对其理解为:不应该依附或执着于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让心自然地、不受束缚地存在和运作。这里对“无”的理解是“不去住”。而佛家倡导的“无”,则是“本来无一物,又有何所住”,是“无可住”。对欲望无所住 你想要获得什么,...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据说,禅宗六祖慧能就是听闻这句话而开悟,进而出家修行,成为千古高僧。整部《金刚经》的宗旨就是说破相显体,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体用并显,被很多高僧大德认为是贯通整部《金刚经》的关节所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关键是 “住” 和 “心” ...
《金刚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的是“空”和“无我”的思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其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人们应该摆脱执著和束缚,不要将自己的心灵固定在某一点上,而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点滴,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静。“无所住”指的是无所执著、无所依附,不局限于一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名句。据传,禅宗六祖慧能在出家之前,就是听到这句话开悟的。 后来,很多人都知道了这句话。但是可能没有人因此而开悟。 为什么呢,有一种可能是光知道这句话不一定会开悟。比如慧能,他听了这句话之后就去出家了,然后经过了漫长的修行。最终受到了师父的点化,才传承了禅宗的衣钵。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教经典中的一句话,出自《金刚经》。它对佛教实践者的修行和认识有非常深刻的指引作用。这句话可以从两个部分来理解:“应无所住”:意指我们的心应该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事物、情感、观念或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经常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或困扰,如地位、名誉、情感等。这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一句来自佛教经典的著名偈语,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由释迦牟尼提出.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有两方面: ①"应无所住",意味着人们不应该被世俗的物...
它就是那个清净的心,不受任何外界影响,自然流淌。而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念头,这些念头往往都是对于见到的人、经历的事的感受、情绪和观念。如果我们“住相”了,就会产生一堆“心”,比如贪心、嗔心、伤心等等,烦恼就由此而生。😣🌈 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要被外界...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使得佛经最初流入汉地时,古人多从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去理解佛经中的章句。所以,小编觉得用“不执著”来阐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不是很恰当,但也情有可原。比如《金刚经》中有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