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将德分为上下:上德是无心的流露,下德则有了居心。仁、义,是从下德产生的,属于有心的作为,已经不是自然的流露了。到了礼,就注入勉强的成分,礼失而后法(古时候“法”实内涵于“礼”),人的内在精神全然被斫伤。在老子那时代,礼已演为繁文细节,拘锁人心,同时为争权者所盗用,成为剽窃名位的工具,所以老子...
老子认为“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是“不德”。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能把“道”的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无为而无...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
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道德经名句第三十八章《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
老子道德经解读讲解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国学经典智慧中国哲学文化历史#道德经 #国学智慧 #老子 - 申如也于20240925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7.5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
老子认为,有德者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一切顺其自然;反之,无德者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仁”、“义”、“礼”三者都是施为者的表现,而且施为的程度逐层递增。老子反对这一切,所以他才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对于“礼”,老子最为鄙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万物形态的缘由,万物之所以成万物的本性禀赋,参考第十章;上德,以德为上,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以生命清静形态完整为上;不德,不违背德;有德,得道有德,道是生命的内因,德是形态的缘由,生命清静,形态完整。以德为上的人不违背德,如此才能得道有德,保全生命形态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