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无名,万物之始”,王弼对这句话的注解是:“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这里“无名”代表万物的始源,是思想无法企及的阶段。通俗地说,在名称未定之前,万物已经开始萌发,只是我们意识不到罢了。 在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
经典解读 老子在这一章中,深入阐述了其政治主张。他观察到,当时的执政者实施严苛的政治和残酷的刑罚,过度压制人民,甚至滥杀无辜。老子担忧,倘若人民长期受到这种不公待遇,最终可能不再畏惧死亡。在老子看来,“司杀者杀”意味着人的自然死亡应由天道来决定。然而,无道的执政者却将人民推向了死亡的边缘,这显然...
老子《道德经》第7章 老子《道德经》第8章 老子《道德经》第9章 老子《道德经》第10章 老子《道德经》第11章 老子《道德经》第12章 老子《道德经》第13章 老子《道德经》第14章 老子《道德经》第15章 老子《道德经》第1...
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老子认为,最佳的管理之道,莫过于管理者“贵言”,不轻易发号施令,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相安无事,甚至被管理者根本不知道管理者是谁。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基本不存在,只是老子的“乌托邦”式的幻想罢了。 处世空明拳:被信任才能获得机会 ...
经典解读 本章主要讲为政的原则。其中有“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数句,若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思上,难免会认为老子所讲的是“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而且谋划的都是阴险狡诈之术”。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
经典解读 在这一章中,老子警告执政者不可蓄怨于民,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蓄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钳制百姓,都会惹民怨愤。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
老子说,为大于其细。意思是说,做大事情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老子的话,总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指出了大事与小事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干一番大事要先从小事、细节开始努力。 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饭,为搭公车而搭公车,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做了一件又一...
经典解读 在本章中,老子将辩证法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指出:大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六亲不和与孝慈,国家昏乱与忠臣,前后两者之间相反相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老子认为,执政者失道、失德,才导致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的出现。若大道...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意为:功成了,名就了,就应急流勇退,这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 李嘉诚白手起家而成巨富,堪为当代商人之楷范。然而历数李嘉诚几次重大的赚钱交易,却发现这位被称为“财技之神”的财技谋略家,更多的时候采取的...
名家注解 河上公: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也。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也。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 王弼: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不得不尊;失之则害,故不得不贵也。 朱元璋: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此言天经地式,即四时交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