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无名,万物之始”,王弼对这句话的注解是:“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这里“无名”代表万物的始源,是思想无法企及的阶段。通俗地说,在名称未定之前,万物已经开始萌发,只是我们意识不到罢了。 在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
老子通过上述两个比喻得出结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得太多,往往使得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虚静不言的状态。老子讲的这个“中”,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中正之道。老子讲的是虚静,而不是儒家所讲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 说得过多,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淮南子·道应训...
老子告诉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静观以待事情发生变化,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目的。 庄子曾说,老子的思想是:“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这里说的“曲全”,便是“苟免于咎”。在老子看来,事物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们应对事物的两端都加以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而...
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他的母亲是栗姬。栗姬生下了刘荣后,深得景帝宠爱,她极力说服景帝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经不住枕边风的吹拂,景帝便在即位四年后立刘荣为太子。 如果没有什么变故,刘荣将来就会顺理成章成为大汉皇帝,可是宫廷向来多变故,由于他母亲栗姬的见识短浅、做事鲁莽,刘荣的太子宝座没坐多久就转手让人了。
经典解读 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推崇水,认为水德是接近道的。为什么水德接近道呢? 对此,王夫之是这样理解的:“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水滋润万物而对万物无所求,且甘于居处在最卑湿的地方。以不争争,以无私私,是水最为明显的特性。
第十七章 信而贵言太上①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②其贵言③。功成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老子《道德经》:第16章解读,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81章 为而不争 原文释义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翻译(译文)、注...
经典解读老子在这一章里,再一次歌颂了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的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的,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歌颂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看来,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这也是老子屡次发挥过的观点。随后,老子以“...
名家注解 朱元璋:含德之厚,即养德也。比于赤子者,言初生小儿无知,天性未曾开之,故老子以此为首,发章之端。为何?不过教人持身行道如是而已。 王弼: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虫之物无犯之人也。舍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含德之厚者,无物可以损其德,渝其真,柔弱不争而不摧折者,皆...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即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福利。老子认为,正是“聪明”人所建立的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滋生出虚伪的文化,腐蚀了淳朴的民众,刺激了他们的物欲。因此,聪明、智巧是绝对不能鼓励的,否则就会与“道”相背离,招致祸端。 古人云: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的屏藩。的确,声色犬马可能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