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
经典解读所谓“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解读,何以“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即意指天地只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感情;万物在天地间仅依循着自然的法则...
所以说:“动而愈出”——天地运行,万物便生生不息了。这个“动”(在虚空中的“动”)便成为产生万有的根源了。可见老子所说的“虚”,不是个消极的观念,反是个积极的观念。 ③“天地不仁”和天地虚空都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天地“无为”(顺任自然),万物反而能够生化不竭。“无为”的反面是强作妄为,...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参考第二章,通情达理,悟道的人心,悟道的统治者。“功成而不居”,生命与形态互为整体,人心与人身互为整体,人主与百姓互为整体,悟道的统治者,不仁不恶,以百姓为整合。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人在天地之间;橐(tuó)龠(yuè),古代的夹囊风箱。人身如皮囊在天地之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答:天地无心于万物,任其生灭,圣人无心于爱民,任其自养自成. 天地之间如同有一个风箱,空虚而不空穷竭,越鼓动所现事物越多. 言语太多,不能做到像虚空一样,终会穷竭,这样的话不如恪守虚空虚静. 也...
老子通过上述两个比喻得出结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得太多,往往使得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虚静不言的状态。老子讲的这个“中”,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中正之道。老子讲的是虚静,而不是儒家所讲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 说得过多,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淮南子·道应训...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翻译(译文) 注释及延伸阅读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导读】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控制风箱把柄的就是控制社会和控制国家权力的最高统治者;最高的统治者应当具有天道,才能够像圣人一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