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羞愧 因为自己不善良感到耻辱 憎恶 因为其他人的不善良举动
“其不美者”,与上面说的“可羞恶底事”相同,都是指羞恶是人面对不善可恶之事所发的情感。朱子《孟子集注》中已经明确提出:“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 孟子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一段,如何说得如此好?只是平平地说去,自是好。而今人做作说一片,只是不如他。又曰:“怵惕、恻...
百科释义 报错 拼音:xiū wù基本解释[be ashamed of evil deeds] 因己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朱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羞恶之心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羞恶的解释[be ashamed of evil deeds] 因己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 憎恶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 。朱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 羞恶之心 详细解释 对自己或 别人 的坏处感到羞耻 厌恶 。 《孟子·公孙丑上》 :“无羞恶之心...
所谓'羞',如后人所解释的,是耻自己之不善;而'恶'是憎别人之不善。有了这一德目与'仁'并存,'恻隐'便不免形成一个界线,即只供使用于所谓善人善行,而不致对一切都滥发慈悲。这就叫'义者,仁之节也'。另一方面,羞之与恶,又是为了自己之向善和与人为善,这可说是基于恻隐而起,这就叫'仁者,义之本也'...
他遵循朱子“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的分别,首先分析了孟子有关“不忍人之心”的另外一个著名事例:齐人拟杀牛衅钟,齐宣王偶遇,“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梁惠王上》),认为此例中齐宣王因对受难者(牛)的不忍之情而引发对自身行为不当的反思,“这种意识就是羞耻...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①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②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③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 注释: ①羞恶:羞,以自己不善为耻;恶,憎恨别人的不善。...
他注解道:“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但是,诚如信广来(Kwong-loi Shun)所言,这并不准确,因为孟子有时会用“恶”描述对自己失德行为的态度(见6A10, 6B6)(Shun 1997: 60)。唐纳德·门罗(Donald Munro)指出“恶”描述的是内心因某些行为而产生的厌恶感,“羞”是堕入罪过后的(被认为是普遍的...
[224] 朱子《孟子集注》中已经明确提出:“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 [225] 据此,义是一个面对恶的德性。义的属性就是面对恶时,要清楚判别善恶、憎恶不善,然后果断去恶。这就是裁制之意。朱子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善善恶恶为义。” [226] 仁是善善,义是恶恶,此意最为重要,可惜...
(《孟子·公孙丑上》)朱子: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 “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上》)朱子: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告子上》)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