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和规定其源流、范围和界限。第二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哥白尼式变革”原理的来源、内容和意义。 邓版译本第一版序 但我所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对某些书或者体系的批判,...
直观和概念的区别:时空这种无限的量的直观,和在某个性质范围内的概念,和量没什么关系,大的概念和小的概念存在包含关系,但是包含之下的观念,也就是说性质是不同的。时空的包含关系是一种包含之内的关系,就是说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大的空间和小的空间不是概念的关系,大的空间就是小的空间构成的,没有等级的区别。
段一: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可是这个标准无效。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
第一版序(居然有两版序,第二版还巨长,只能慢慢看了) 开篇就是“理性”,不然标题也不可能叫纯粹理性批判了,就是想说明理性与形而上学的问题,首先从亚里士多德提出“形而上学”之概念起,就成为了哲学的终极存在,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存在是什么”(区别于“什么是存在”),提出了关于存在的本体论问题,即,首先...
由于开印有点延迟,所以我只能看到大约一半校样,其中我虽然发现了一些印刷错误,但它们并未把意思搞混,只有出现在第379页倒数第4行的一处错误,怀疑的应改为特殊的。从第425页到第461页,纯粹理性的二论背反是按照列表的方式排列的,即凡是属于正论的都排在左边,凡是属于反论的都排在右边。我之所以这样安排,乃是...
众所周知,《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有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区别,从两版演绎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发现康德在对象问题上的纠结。 康德解决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的“纲领”是: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思维无内容是空的,唯有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知识。但是证明这个“纲领”的有效性,在认识...
第一章 《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路(第一、二版序言1.为什么要对理性进行批判?形而上学屡遭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盲目地相信理性的万能的同时,并没有对理性本身运用的范围和权限作出清醒的估计,形而上学的根本矛盾就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所提出的要求与它实际上所具备的能力之间的矛盾。克服独断论与怀疑论理性派暴露...
①在第二版中,导言共分五节,而第一版则为两节。第二版中之第一第二两节,在第一版中则为首二段,其文如下: 先验哲学之理念 经验为吾人悟性在改造感性印象之质料时所首先产生之产物,此无可疑者也。因之,经验为最初所授与吾人之知识,且在经验之进展中新知无穷,所以在一切未来时代之连续生活中所能采集之新知...
如果是说译本,那么目前是五个中译本:分别是蓝公武、牟宗三、韦卓民、李秋零、邓晓芒翻译的。其中,牟译本在中国大陆找不到,韦译本不甚可读,其他都不错。如果是原文的版本,有两个。一个是1781年的第一版,一个是1787年的第二版,两版在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上有比较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