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持和等至是佛教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在修行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其相关知识如下:1、等持(upekkhā)是指一种无执着、无分别的心态,即对一切事物保持平等、公正、客观的态度。等持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个人的偏见和情绪,以冷静、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在修行中,等持是培养慈悲心和...
这里的“等至”是“禅定”的意思,不是过程。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故名为“等至”。“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的意思是:为了进入禅定的状态,需要降伏自己的妄念而精进修行。参考资料:1、《法相辞典》(朱芾煌编):等至,梵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乃...
如果有慧呢,心就散乱,智慧在散乱当中,又有定,又有慧,又有慧,又有定,所以又止有观,又观有止,这个叫做等持,第四呢,叫做等至,等持和等至有差别的哦,等持在修持的用功夫的境界,等至是到达了那个定慧的境界。南师著述摘录:讲修定:复次,如世尊言,修静虑者,或有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这是弥...
就是四静虑、四无色。四静虑包括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四无色包括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前七个等至,每个又有三种,“味等至” “净等至” “无漏等至”,通无漏的。最后非想非非想处的等至,只有“味等至” “净等至”,不通无漏。无漏是有力量的,要断...
等持等至差别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十二卷十页云:问:等持、等至、有何差别?答:有说:等持、一物为体。等至、五蕴为体。有说:等持、一刹那。等至、相续。有说: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谓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有说:亦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由此应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谓二无心...
“等至”意思为一直等到某个特定的时间或事件。这个词语常用于表示耐心和等待的特殊含义,并且具有强调的意味。等至是一种饱含期待、耐心等待和决心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在等待中度过,这一过程似乎变得再按耐不住了。我们等待春天的到来、等待爱情的归来、等待梦想实现……每个人都需要在等待中...
(一)味等至(梵 a^sva^dana-sama^patti),即与贪烦恼相应而爱著于自地之定。亦即钝根贪行之人味著于静虑之功德。(二)净等至(梵 s/uddha-sama^patti),即与无贪等白净之法相应之定。亦即中根或利根之人了知爱味之过患,而不与爱相应之相。(三)无漏等至(梵 ana^srava-sama^patti),即不与...
虞常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忠诚的将士,他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虽然他的出生和背景并不显赫,但他的勇气和智慧让他在军队中脱颖而出。在会武等至匈奴的过程中,虞常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会武等至匈奴时,汉朝的将士们面临着严寒和荒漠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武将们不仅要面对外在的危险,还要应对匈奴的突袭...
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记住,你爹叫马尚德……那一年,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她才37岁。就这样,一张旧照片,由母亲传给了他们兄妹二人。照片是有形的,但它背后所寄托的寻找到马尚德的执念,无形却厚重。只是父亲离家前,母亲也只知道他去当兵了,其他情况一概不知。两兄妹在此后的好几年里,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