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
社会文化理论 🌍 贝格(Vygotsky)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社会互动、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你的语言发展影响很大。比如,你在一个英语国家生活,你会更容易学会那里的语言。 情感因素理论 ️ 这个理论强调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动机、自信心和焦虑都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比...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语言得理论 1.1.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并掌握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形成的习惯。学习者通过重复和练习,在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强化(如表扬)可以增加学习者使用正确语言形式的可能性。 2. 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大脑在语言...
克拉申全称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理论观点 第二语言习得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系列假说。输入假说理论 1985年在其著作《...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著名的“i+1"公式,其中代表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所以通过思考讲话的人,比如习惯处理书面语言的人,口头表达容易不流利,这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里叫“过度监控”。对于这一类人,如果可以在讲话时把自己的状态由慢系统切换到快系统,口语会有飞跃性的提升。 2流利表达的唯一支撑是内隐知识,内隐知识不是“学得”而是“习得”的。 内隐知识 外显知识 意识状态 无 有...
L1:第一语言 L2:第二语言或外语 SLA: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如何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 input:通过听或读接触到的语言 output:通过说或写产出的语言📌三种学习观点与三种L1习得视角L1—母语 L2—第二语言或外语 SLA—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人们如何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对母语习得后的其他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该理论从多个学科角度出发,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过程。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 一、定义与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定义。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