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图》是元代李衎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郊外土坡,有奇石拱立。石体以墨笔皴擦,富有体积感。边上数杆修竹拔地而起。竹的枝节分明,显得韧劲十足。竹叶纷披,以双钩描写,再添以汁绿,生机勃勃。画作内容 图画山石和翠竹四竿,小树丛竹相映,杂草三五成茵,画面下部为大块坡石,山石...
吴昌硕《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80×71 cm 题 识: (一)茅屋四隅幽,新篁看欲活,晓来山雨多,秋烟生一抹。乙卯春杪,吴昌硕为瞻民老兄画于禅于礼斋。 (二)一竿寒绿影婆娑,雪后萧萧近水坡。倘遇伶伦制为笛,春风吹出太平歌。老缶。 在众多的绘画题材中,竹石是吴昌...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
《潇湘竹石图》里的竹子与常见的挺拔直立的竹子不同,苏轼所画之竹重在写意,不拘泥于形似,肆意生长的形态暗暗隐喻了画家豪放洒脱的性格特点。能够看到浓淡各异的竹叶,从竹子的生长态势来分析,有些以淡墨描绘出的部分实在无法解释成叶背。尤其是所画的末端翻卷的竹叶,墨色完全相同,并未因为翻出背面而有浓淡的...
《竹石图》是元代画家谢庭芝创作的绢本水墨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绘坡草湖行,疏竹几竿,竹叶下垂,如沐雨露,独具逸志。笔墨秀健,浓淡相间,湖石造型挺秀,以淡墨勾勒,加以渲染。画作内容 此画右下角画一块巨大湖石,上端分开,右边湖石顶部呈尖角,左侧湖石上端较为平缓,湖石上大下小,向左倾斜,...
《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夑六十二岁时所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通过画竹,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态度。画作内容 款识: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
《竹石图》,清代,郑板桥,纸本水墨,纵217.4厘米,横120.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名画鉴赏 《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燮62岁时所画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笔致瘦硬的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极尽变化,神韵具足。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应,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
「元 吴镇《竹石图》」【 元 吴镇 《竹石图》 】立轴,纸本,水墨,90.6×4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为吴仲圭六十八岁所作。画竹两竿,石一握,着墨不多,而雄宕之气虽千竿万竿不能过,盖心娴手熟,笔下自有化机。杜老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境 差为相近。 前景开展很平实,...
苏轼的作品《潇湘竹石图》,在展览中亮相。没有史料记载可以断定苏轼曾经去过潇湘地区,因此《潇湘竹石图》是否画的就是真实的潇湘地区,自然也应该存疑。但在当时,是否亲临潇湘并不重要。“潇湘”作为早已逾越实地的文化符号,不仅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还走入了文人画中,从视觉的角度启发着文人对这一主题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