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即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之学。《易经·蒙卦》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是我国关于蒙学的最早阐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蒙学教材蕴含对生命、人性等命题的探讨,具有十分丰厚的生命教育资源。在蒙学教材之中,《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家诗》是较出名、...
卦辞中的“童蒙”,指的是人的元神,而“我”,指的是人的识神。“匪我求童蒙”,说的是真我元神先天自足,混沌一片,不可以识神求之;“童蒙求我”,是说恢复到先天元神混沌的状态,自然就能解开后天知见的蒙蔽,重见自家本来面目。一个“求”字,用得极妙。因为“上德无为,不以察求”,寻求混沌的元神,...
偶然读到一篇解析蒙卦卦辞的文章。其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解释为不要求着别人来学习,要让别人主动来求教。还讲这段爻辞中包含了使人成功的奥秘。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经典文献似乎不应该都无限多种读法。这段爻辞的完整内容是: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此话出自《易经.蒙》。“蒙”代表蒙昧,启蒙,示意着一个人从出生到走入社会,这一阶段正处于蒙味无知的阶段,那么何去何从,自己就要心中有数了。所以这一章(世人一般称之为“卦”,但文字小站只喜欢用哲学的思维解读《易经》,不想弄得太玄乎,所以且用“章”来描述)开篇就来了这么一句:“匪我求童蒙,...
《易经》需要品,需要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9个字的表面意思是,不要求着人家来学习,要人家主动来求教才行。这是从一个师者的角度来讲的,老师为什么不能主动去教人呢?原因在于,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智慧都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哪怕最好的老师,学生不学的话,也没有意义。因此,主动性是...
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隐含成功的秘诀,非常重要 古老的《易经》,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学问,其中的解答,时至今日很多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某种角度来看,《易经》甚至是一本励志典范,比如屯卦,讲述了事业初创阶段,如何面对困难,创造前景光明的未来。
出自《周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大概的意思是讲求学者应求教老师,而不是老师去迁就学生。 仔细想一下,其实这个道理是一个主动/被动的关系。教学,教学,被动是教,所谓受教;主动是学,所谓学习。受教而学,事半功倍;不教而学,需要勤奋努力;受教不学,事倍功半,不能达到效果;不教不学,就如禽兽了。
一、基本含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我们教育者去寻找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而是引起受教育者对学问的饥渴感,使得有人像饥饿的人前来求我要面包一样。只有这样,他的志向才能应和我,我才能教好他!二、基本原理——共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有有志...
山水蒙 上卦山为止,下卦水为险为动,内险外止寓意在地下搞活动,遇险则止,虽然危险,但是表面还是风平浪静。“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卦求的就是顺利。上一卦讲婚媾求子,童蒙就是刚出生不懂事的孩子,不是我求教孩子,是孩子求教于我。寓意不是我主动拉拢人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艮为山,为止,坎为险。此卦上艮下坎,是谓「上下有险」。因险而止,不知所之,是谓蒙。孰知夫山非山,险非险,何阻之有?何蒙之有?所谓不蒙者,非能高举遐遁,不寄天地之间,离处事物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