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作"并非指无所作为,而是指超越了世俗的因果观念,不被行动的外在形式所束缚。即使是世俗眼中的恶行,如杀人放火,或追求名利,对于佛菩萨来说,这些都是无作,因为它们都是出于对众生解脱的无私关怀。在佛教的终极理解中,所有众生皆是如来的化身,因此,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都处于"空、无相、无...
空、无相、无作叫做三门清净绝非虞,并不是空谈的,是真正的,空无相无作就是三门,这三个法门能够让你清净,直达涅槃的境界,所谓心地功夫就是指这三个,所有的心地功夫,成佛不离这三个智慧,空的智慧,无相的智慧,无作,无作就是无所求,无所求的智慧,学佛的人在刹那间即得清谅,为什么?有空的思想,有无相的...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 若空、 无相、 无作, 则无心, 意、 识。 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 是为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词语解释: 三解脱门:指空、无相、无作三门。 经句语译: 一解脱门中就有空, 无相, 无作这三解脱门,那就是证 ...
所谓空也就是如同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就是佛法的缘起空性见 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无作)。 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无作)。 在《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中,佛告善现:三解脱门,能摄一切法。一者,空解脱门,观一切法皆空。二者,无相解脱门,观一切法离相。三者,无愿解脱门,...
你正确理解了这个“空”之后,“无相、无作”你自己就能够理解。好像有相,这个相是“于相而离相”,说它无相。这个“作”是“于作而离作”,好像有作却等于没有在作。比如菩萨们拼命去为众生谋福利,想办法在众生身上去修“四摄法”,以赢取他们的信任,希望将来他们能够来学佛。这是有作还是无作?这是无作。
所以明心见性就是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个三昧即是进入涅槃城的三个重要门户。 但是找到这三个门户要进入涅槃,就得要有功夫才开得了门,否则就得像慧解脱阿罗汉一般,要等到命终时才能入涅槃。四禅就是助我们开启空、无相、无作的涅槃城门之方法。这三种智慧若不住在定中就称为狂慧。 我们常说要明心见...
也在第四禅取涅槃,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大心菩萨应修第四禅。《大智度论》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又云:“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做。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故悟后应修四禅。
空、无相、无作这三个法门,能够让你清净,直达涅槃的境界。所谓心地功夫就是指这三个,所有的心地功夫包括成佛不离这三个智慧---空的智慧、无相的智慧、无所求的智慧。为什么学佛的人在刹那间即得清凉,正因为有空的思想,有无相的思想,有无所求的思想。---慧律法师《维摩诘所说经》
而阿罗汉是修“无作”,无作就是不想去干、对许多事没心念去做,包括对众生有利的事,他也不太想做。这里的“空、无相、无作”也是声闻法修证的一个核心,属于声闻法中较深的法。大乘法也讲“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但那是证解第八识而发起的,比声闻法的三三昧胜妙多了。
[福]#佛教小知识·三门三门指的是空、无相、无作,这三者被称为“三三昧”,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概念。[合十][合十][合十]#禅悟人生 #修心修行 #佛教文化 #修行 - 心有善德于20240514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6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