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德里达质疑了福柯的分析方法论前提。他认为,福柯试图追溯理性和疯癫之间的原初分裂的“考古学”本身就与它试图批判的理性工具同谋。再者,德里达认为福柯误读了笛卡尔,没有认识到疯癫,作为一种假设,已然作为一种“伪装下的反对”埋伏在笛卡尔的沉思中,被他赋予了一种有效性:“笛卡尔从未在自然怀疑阶段或形而上学怀...
“结构”与“破坏”:非哲学思想,旨在反抗而非摧毁。 延异:能指不可能指向所指,只能指向能指。 解构对象: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 策略:延异、播撒、踪迹。📖 福柯与德里达的对比 福柯:通过历史和知识结构来解构现代文明。 德里达:通过文字、声音和差异来解构传统哲学。 两者都反对中心、同一...
这场辩论不仅凸显了结构主义内在的张力和矛盾,还预示了福柯后来对话语权谱系学分析的转向。德里达对福柯《疯癫与文明》的批判,也让福柯开始直面自己著作背后的形而上学预设,为他更加彻底地解构人文主义主体及其所依赖的启蒙运动传统铺平了道路。福柯思想的转变在1966年的巨著《词与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标志着...
其一,与福柯的看法不同,德里达认为,笛卡尔并没有把错觉和梦放在真理的结构之中。 “真的起源是非感觉的、非想象的,它们是基本的理智的事物。实际上,如果我睡着了,如同笛卡尔所说,我在梦中所感受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幻觉……换句话说,以上福柯作为荒诞所排除的,在笛卡尔这里正是作为梦的可能性被承认的。”(第75页)...
福柯没有完成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本文作者黄晨由此希望借助德里达的“替补观”进一步探索主体自由的可能。或许自由就存在于“替补物”外部与主体互动的时空中,在空间上,不是追求一个抽象的个体,而是分化、创造、创新的关系个体,主体的自由便碎片化的存在于不同个体,也许并集的自由是存在的。在时间上,不单是...
福柯与德里达 作者:(英)罗伊·博伊恩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理性的另一面 译者:贾晨阳 出版年:201005 页数:170 定价:28.00元 装帧:简装 丛书:同文馆·思想家对话丛书 ISBN:9787301166857 豆瓣评分 7.9 76人评价 5星 26.3% 4星 42.1% 3星 30.3%...
其一,与福柯的看法不同,德里达认为,笛卡尔并没有把错觉和梦放在真理的结构之中。 “真的起源是非感觉的、非想象的,它们是基本的理智的事物。实际上,如果我睡着了,如同笛卡尔所说,我在梦中所感受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幻觉……换句话说,以上福柯作为荒诞所排除的,在笛卡尔这里正是作为梦的可能性被承认的。”(第75页)...
1963年,德里达33岁,初出茅庐。3月4日,他在巴黎哲学学院做了一次针对福柯的著名讲演《我思与癫狂的历史》。后来人们认为,这次讲演预示着德里达走上与福柯不同的道路,但我却认为,与其说德里达对福柯的提问是一种发难,不如说是对福柯著作的一系列增补。
德里达听过福柯的课,算是福柯的学生,尽管他只比福柯小四岁。《古典时代癫狂的历史》问世以后,福柯赢得一片赞扬声,但也有不和谐音。学术界第一场公开的辩论正是来自于德里达。 1963年,德里达33岁,初出茅庐。3月4日,他在巴黎哲学学院做了一次针对福柯的著名讲演《我思与癫狂的历史》。后来人们认为,这次讲演预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