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的《释名·释言语》说:“礼,体也,得事体也。”礼通于物之理,行有礼,则能知物之大体。而许慎的《说文解字》则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文言文中的“礼”字,现在被简化为“礼”。履者,可行、可作也,说明礼原本是一种可以被人重复践行的巫术活动。礼可能起源于原始部...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的含义 (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1都说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何谓“礼”?东汉刘熙《释名》:“礼者,体也,得事体也。”说的是语言行为要妥当得体。东汉许慎《说文》又讲:“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古代
如何建军先⽣有《礼者体也:先秦典籍中关于⾝体与礼的讨论》⼀⽂,便径以“⾝体”释“体”字。然细究其意,⽆论是郑⽞“统之于⼼”之训还是刘熙“得其事体”之训,均⾮简单的⾝体之义。此“体”字究为“⾝体”之“体”,“全体”之“体”,抑或“体⽤”之体?“体也”与“履也...
对体(體)字而言,豊才仅仅是声旁。以体训礼,在文字学上未必很有道理,然在郑氏之前,除《礼器》等《礼记》文本外,亦见于纬书《春秋说题辞》:“礼者体也,人情有哀乐,五行有兴灭,故立乡饮之礼,终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体,王者行礼,得天中和” “礼者体也,礼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
礼,拼音:lǐ。礼,形声字,从示,乙声。礼,本作"豊(lǐ)",后加"示"旁表义,分化出"⿰礻豊"字。繁体"礼"从示、豊声,简化字袭用《说文》古体"礼"的写法,作"礼"。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
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5、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
言得事之体也。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在吉恩煦看来:“传统礼仪分为三大类,第一个叫形体,第二个叫交互,第三个叫仪式化行为。”形体,包括个体的行、走、坐、卧;交互,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状态;仪式化行为,是一种程式化的、条理化的、规矩化的、规定化的一个仪式,它需要...
“礼”是一个会意词,由示和豊所组成,“豊”是行礼之器,故此它的本义是举行仪礼以祭神求福,犹如《说文解字》所言:“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礼”被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意涵:一是根据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