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讲碑学。唐代陆龟蒙的《野庙碑》对“碑”的解释是:“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下葬)用木。”意思是下葬时所用的一种没有文字的竖木,此后由此逐渐衍生为刻有文字的功德碑、墓碑、祭祀碑等等。现在书法意义上广义的“碑”指的是各种形质的石刻文字,摩崖、塔铭、造像记等等都包含在其中。魏碑《张猛龙碑...
康有为云:“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的确,在思想上,人们已经厌恶了日趋靡弱、薄俗的帖学,在物质上,又有大批出土的碑、志、造像作支撑,碑学兴起就十分自然了。 南京博物院拥有系统的清代碑学书法收藏,几乎囊括了所有见于清代书法史的碑学书家。本次展览从中遴选数十位碑学书家的精品力作予以展示,...
但是,对碑学书法的批判却一直连绵不断。相对而言,对于碑学发端期提出"四宁四毋"即"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催生了"丑派"书法的傅山,以及碑学先驱者“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冬心,碑学建立期的阮元、何绍基等人非议还较少,但是对于碑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包世臣及康有为,非议就特别多了!
这碑一直流传至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这就是碑,后人学习上面的书法,就是碑学。什么是帖学?就是把书法作品,写到绢帛上或纸上,形成了美妙的书法作品,后人用来临摹学习,这就是帖学。从八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了符号的交流,那时就是汉字的开始。再到六千年前的一些陶罐图案的记载,使人们对文字理解...
在一般的习俗中,“碑学”和“帖学”被理解成了在书法学习中因提倡的师法对象及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意趣的不同而存在的两种书写流派,又称它为“碑学派”和“帖学派”。 1、“帖学派” “帖学派”以“二王”为宗,宋末元初的赵孟、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朱允明、唐伯虎、清代的刘墉、王文治、王同书、铁保等人被...
碑学虽然是清代乾嘉年提出的概念,但是,事实上在汉唐时代已经是普遍盛行的书法学习方法。而帖学起码唐代也已经盛行了。例如杜甫给外甥李潮的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记载,说明唐代早已有用枣木刻制的书法帖子了。 为什么说碑帖古已有之呢?因为,中国古代的书法传播载体,从东汉时...
如果以书法作品实现的形式来说,中国书法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碑学书法,一种是帖学书法。这是非常清楚、明了的事情。 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有些书法作品并不能完全归入“帖学”或者说是“碑学”的阵营。碑学书法和帖学书法的分界线往往不会那么清楚。
中国书法两大体系——帖学书法和碑学书法,除了书法风格上的不同之外,他们各自的创作主体也有不同。比如说帖学书法的创始人王羲之,身份自然不必说,是贵族出身,而且王羲之开创的帖学书法,其后宗者也多为士大夫群体。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明清两代馆阁体,实际上也是帖学书法脱胎换骨而来,而这一帖学书法的主要...
却不知,这份书稿,在书法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他是颜真卿的行书重要墨迹,也是推动了中国书法走向新方向...
其实从书法历史的发展这个角度来看,碑和帖没有孰高孰低,两者的特点倒有很大的不同,帖比较随性一点、碑比较严肃一点。 至此,碑和帖的分割,形成了书法上的两种审美意趣: 一者,书卷气,指的是写帖,要写的高雅、要写出气质,写出书卷一般的朴素美感; 再者,金石味,说的是写碑,要写的古拙、要写的沧桑,写出岁月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