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
石钟山记教案 篇1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第2节 授课时间: 高一(13)班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
《石钟山记》语文教案 1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
《石钟山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
《游褒禅山记》从游而未尽兴引发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石钟山记》用事实破疑问,提出要重实地考察,及对主观臆断的观点。所不同的是《游褒禅山记》的结构是典型的游记体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记游虽简,但游踪很清楚,体现了游记文的一般特征;而《石钟山记》先议论,再记游,后议论。首先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三、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豪级的作家,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轼其人。 1、苏轼简介:(阅读《创新课时训练》①第143页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摘记:①...
《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2、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教学课型 ...
石钟山记教案免费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2.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3.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学情分析...
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2、完成课后练习,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篇1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第2节 授课时间: 高一(13)班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