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所见的所闻大概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当政的人终不肯驾着小船在夜晚停泊在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石钟山命名的原理;渔人和船工虽知道情况也不能说出来,这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际,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慨叹郦道元的简略;嘲笑...
【赏析】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一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
🌟 穿越千年,跟随苏轼的脚步,揭秘《石钟山记》里的神秘山峦! 🏞️ 鄱阳湖畔,石钟山立。苏轼好奇,为何此山名中带“钟”?夜访亲探,水石相击,声如洪钟,原来秘密藏于此! 📜 苏轼妙笔生花,写下《石钟山记》。不盲从古人,亲自验证,这份求真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注释: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
罗洪先游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昔郦氏注《水经》 ,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然...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经典文言文《石钟山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一胡一,北音清越,枹止...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注释文本赏析知人论世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赏析(1)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接着深潭,微风荡起/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