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特别有意思,它把日式美学中的“哀”这个概念解析得非常透彻。其实,“知物哀”不仅仅是哀伤,而是一种对事物更深层次的感知力。这种感知力既敏锐又包容,既知性又严肃。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想到“感恩”。其实,感恩也是一种“知物哀”的表现。看到花朵盛开时感到高兴,这同样是感知力的体现。还有一种解释是...
而“物哀”其实就像日本文化体系里的一碗白粥,寡淡、渺然、清白,但有时遇见极惊喜纯熟的一碗,则会让你瞬间忘了许多过于矫饰的色彩。 心有所动,即知物哀 来源| 美在高处 18 世纪的日本学者本居宣长,是物哀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他认为物哀的理念起源于 8 世纪的日本文学,并于 11 ...
📖 在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有两段文字描述了“知物哀”的神情和语言:“让人看了显得是一副‘知物哀’的神情,擦过鼻涕后说话的声音,也似带哭的样子。”和“所说诸事,极其悲伤,尤其是‘物之哀’的深沉,连年轻人也抽泣了。”这些描述进一步形象化了“知物哀”的情感表达。🌸 从“哀”到“知物哀”的转...
心有所动,即知物哀/ “物哀”一词最早的来源是母本国学家本居宣长,他评价《源氏物语》是对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怀抱有细敏微妙的感受力,并由此将这一特质提炼为“哀”,将日本文学的本质归纳为“在于物哀”。本居所指...
* “物哀”与 “知物哀”论陈英龙(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2)摘要: 日 本学者本居宣长的“知物哀”论, 一方面主张应该将物语故事从儒家伦理道德中解放出 来, 追求真实的 人情、 人性的 审美价值; 另 一方面又使用 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把标尺对物语故事中的 人物进行了 衡量、 定位。 因此...
包括本居宣长其人的基本情况,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史脉络,以及其在著作中所论述的“知物哀”有何特点,又与宣长本人所宣扬的最具有“知物哀”精神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中的“知物哀”有何异同?又是什么孕育了本居宣长的这种特殊解读?他希望通过这种解读实现什么?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总结了本居宣长“...
关于“感兴之心”的自律,宣长前面已经做过解释,“须知,坏事可感,好事亦复可感”。正如宣长所言,“何谓感物?乃知物之哀也”,“感兴之心”即“知物哀之心”。这意味着,对和歌物语的自律性存在的言说,便是对“感兴之心”亦即“知物哀之心”的自律性作用的言说。
年轻多闲愁,而后知物哀。时间的残酷,使少年白头、佳期难圆;使故里远隔,万物欣荣唯独人间万种情哀。 春夜宴上推杯豪饮的诗句,早被萧萧的苔痕掩了,不禁想到苏轼写的:人间俯仰成今古,只有丹青余泪痕。 唯有此生,仅有此生。不妨胆大包天,何需待往事从头。#生命的本质是一场历程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每一帧都是...
【知物哀】 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感知“事之心”、感知“物之心”,也就是“知物哀”。 本居宣长在《石上私淑言》中,阐述...
一分钟美学之物哀#日本美学 #知物哀 #源氏物语 @DOU+小助手 - 蓝先生是个猫于20210725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25.5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