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七言绝句用简单的两句反问,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指头也不能发声。只有当人的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琴声的启示 诗中,苏轼用两个设问句来启迪我们:即使有再好的琴,如果没有琴师的高超弹技,也无法演奏出动听的曲调。这不仅...
中国古代八雅之一《琴》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的意思是:如果琴声在琴上,那么为什么放在匣子里时不发出声音?如果琴声在指头上,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从你的行为举止中听到智慧的声音? 这首 - 金宝斋德进书法于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 彭胤龙书法于20240831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18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赏析:这是一首著名而典型的理趣诗和禅理诗。 从哲理方面来说,美妙的琴声既来自于琴,也来自与演奏者精妙绝伦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如...
《琴诗》苏轼:琴声何来? 《琴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经典之作,通过巧妙的设问,探讨了琴音产生的缘由。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果琴本身能发出声音,那为何放在匣子里却无声?如果声音在于手指,那为何不在手指上直接听到?
琴声里的禅机哲理 《琴诗》是北宋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作于黄州的一首七言绝句。苏轼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谈到此诗是他听人弹琴后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偈”,即类似佛经的颂词。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的《琴诗》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对这首诗的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在离不开整体 ②要立足“琴
1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 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 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 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
琴诗宋·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苏轼#琴诗 #诗词 #古诗词 #唯美诗词 - 顺心意🌕顺于20241004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