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王汉中院士介绍,此举有望选育出更能适应四川自然条件的油菜新品种,助推四川油菜产量进一步提升。并且,由于四川“低温寡照”的环境特点,能在四川表现好的油菜品种有较大几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表现得更好。此外,除了四川成都,王汉中院士团队还已经在湖北武汉、河南安阳、青海平安、内蒙室韦等地构建了生态育种平台,...
2025年1月中旬,王汉中院士来到我国冬油菜的主产区之一四川,考察团队新设立的两片试验田。期间,王汉中院士就其团队在四川设立试验田原因、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难点、“富硒油菜”研发情况等话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生物合成—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近日,2025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菜遗传育种团队首席专家王汉中出席了此次盛会,并发表了题为《生物合成—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的主旨报告。他以植物源有机硒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生物合成在农业领域...
农民们司空见惯的油菜,为何成了乡村旅游的热点?油菜花经济的火热,又给农民和乡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新京报记者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菜遗传育种团队首席专家王汉中,他表示,“推动油菜花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新产业,另一方面也是保障我国油料安全的重要途径。”3月22日,...
王汉中院士表示,不吃油或少吃油是不行的,人类最基本的单元是细胞,细胞最外层的细胞膜就是磷脂双分子结构,也就是我们细胞膜的大概70%以上都是由脂肪酸所构成,因此它是我们人体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结构 此外,食用油作为油溶性营养素的介质,少吃或不吃可能也将导致这部分营养物质的缺乏,...
本报讯 12月10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院士王汉中一行到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调研指导油菜繁制种工作。 王汉中认真查看了试验基地油菜小孢子体繁种材料加倍、套袋和油菜制种情况,分享了国内外油菜繁制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并针对试验基地的油菜种植密度、药剂使用、花期调控等关键技术环节给予了详细的指导。
王汉中院士强调,生物合成不仅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更将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前沿,展现出巨大的产业潜力。 王汉中院士简介 王汉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菜遗传育种团队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 “中油早1号”,生育期只需要约169天,为破解南方冬闲田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瓶颈提供了突破性品种支撑,更好保障我国粮油安全 推动“中油早1号”等短生育期油菜品种在我国冬闲田区域应用,每年可实现增加油菜籽1124.5万吨,增加菜籽油供给496.6万吨,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2个百分点 文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学家王汉中近日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称,中国“油瓶子”对外依存度达七成,在寻找大豆替代品方面,油菜是“最佳选择”,在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应对西方“大豆霸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油瓶子”对外依存度很高 环球时报:2023年...
简介:王汉中,男,汉族,1963 年 12 月生,湖南省涟源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0 - 1990 年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原华中农学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 年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工作。2017 年 11 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奖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种技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