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王之涣·《登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意: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书写时注意“尽、黄、流、欲、更”的正确写法。反馈...
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 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用概括之笔,写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心象. 前两句,是写诗人登楼时的所看到的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似作者随口朗出,却也自然流畅,描写出了雄浑、苍茫、壮阔的景象.关于这两句诗,有人曾提出质疑,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时间...
#王之涣1个 #唐诗166个 登鹳雀楼音频:00:0002:42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太阳渐渐依傍着大山西沉,黄河却向着大海滚滚东流。 想要将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那就再向上攀登一层楼吧。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古诗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传世仅六首。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登鹳雀楼【词语注释】 ...
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0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官员、文人,豪放派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友善,常以弹琴赋诗自娱,擅长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长,代表作有《登鹳雀楼》等。 王之...查看更多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