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去西行求法前的玄奘法师 隋大业八年(621年),玄奘法师时年仅13岁,已依其第二长兄之劝言,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并对于经、律、论三藏深为喜好,时寺中有景法师讲《涅檠经》,法师执卷伏膺,并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从此开启法师研经习论之志趣。 乃至隋大业十...
法相宗创始人 · 大唐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圆寂日 玄奘法师(602-664年),唐代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佛教经籍翻译家。法相宗创始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法师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属河南偃师)人。曾祖、祖父曾为官。因父母...
629年,玄奘27岁,他悄悄从长安出发,经过漫长的旅途,最终达到印度。30岁,在那烂陀寺,玄奘师从戒贤,学习研究以唯识学为中心的理论,在印度各地求法和探寻佛迹。645年,玄奘43岁,他结束了17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长安。回国后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欢迎,自此以后,他开始根据敕命翻译佛典。当时回国后的玄奘,作为负责...
玄奘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旅行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今天我们集合在这里共庆玄奘三藏院的落成、玄奘顶骨舍利安奉、增勤法师方丈升座仪式暨“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感到无比的兴奋。在此祝贺大会成功,并向到会的高僧大德、专家教授致以衷心的敬礼!玄奘毕生追求的事业和奉献的...
玄奘法师铜像位于大雁塔南广场上,是南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如果从正门前往大雁塔,那么首先要经过的便是玄奘法师铜像,在这个位置,可以将法师的风姿和身后的大雁塔一览无余,蓝天下显得格外大气。玄奘法师铜像为立像,右手执禅杖,左手拿佛珠,慈祥中透着睿智和坚毅,来这里的游客,无一不争相与之合影。同时这里也是大雁塔广场...
玄奘圆寂前停止饮食,右胁西卧发下誓愿:求生兜率内院随弥勒下生 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正月二十三日,玄奘法师从昏迷中苏醒,向弟子交代后事。他回顾在玉华寺的修行经历,提及最初来此是为了翻译《大般若经》,如今这一使命已圆满完成,而自己也即将到达生命的尽头。对于临终后事,他希望一切简单从容,只需用破...
玄奘在大慈恩寺开始翻译佛典时,慧立先著成了5卷《慈恩三藏传》,完整记载了玄奘从印度取经到中国的事迹。之后到玄奘去世前的事情,由名叫彦惊的弟子又加以记叙,最终成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离开长安:玄奘出长安,越过严密的军事关防一路西行。在当时,要由中国中部徒步走到遥远的印度,是极其困难的事...
那么,出身世家大族的玄奘法师,出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在玄奘法师的诸多历史传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下诏,要在洛阳招考,剃度一十四人出家为僧,十三岁的陈袆(玄奘)因年幼不能应试,被摒于公门之外。当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玄奘徘徊不去,心中好奇,便上前询问。...
玄奘,一个熟悉的名字。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中,他以唐三藏的形象出现,带领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徒弟去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最后取得真经回唐。然而,这只是文学创作对玄奘一生的美化和神话。真正的玄奘法师,在求法路上经历的困苦与艰辛,远非我们能想象。一、十三岁玄奘出家为僧 开始求...
对于玄奘而言,他的生命之光最终在孤独与挑战中减弱,但他的坚持与贡献却赋予了这凄凉的结局以深远的意义。玄奘所留下的那两字遗言,或许是他对于佛法追求的终极体现,也或许是对后世学子的最后叮嘱。这两字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后人对他一生奋斗和思考的无尽探索。结语 玄奘法师的一生,是一部跨越山河的传奇,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