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悠悠,“燕然”石刻见证了民族的融合与进步,见证了波云诡谲的历史长河。直到民国23年,晃县县长李奉三察看“燕然”石刻,并题款于旁:“世传李太白题此,款识莫能辩,嗣而葺之,此韵事也。”再到后来,公元2020年,怀化迎丰公园二期植物园根据新晃“燕然”石刻的原迹拓片按1:2的比例...
“燕然山铭”刻于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距今已近两千年。20世纪90年代,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此处摩崖石刻,但直到2017年,才由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成功解读并确认为“燕然山铭”。燕然山是秦汉与匈奴时期蒙古高原一座山脉的名称。公元89年,东汉王朝远征北匈奴,统帅窦宪登临燕然山,命史学家班固撰文、刻石勒铭纪念...
勒为在石头上刻字记载的意思,愧是惭愧,自谦的意思,刘岳昭把大败石达开的功绩自比窦宪大破匈奴,勒石燕然山的佳话,勒愧燕然石刻成为研究太平天国史重要证据。 此后,从同治三年道同治十二年,刘岳昭南征北战,平定滇黔匪患,功勋彪炳,升迁至云南巡抚、云贵总督,同治十三年(...
《封燕然山铭》是东汉永元(汉和帝年号,公元89年)年窦宪率领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纪功的摩崖文字,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文,宣扬了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的战绩与汉朝的德威。后以“燕然勒功”作为建立或成就功勋的典故。1990年,外蒙古的两个牧民在一处岩...
结合教材知识可知,窦宪(东汉)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C项正确;燕然石刻的主人公是东汉的名将窦宪(字伯度),与秦朝北击匈奴无关,排除A项;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与《燕然山铭》石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燕然石刻的主人公是东汉的名将窦宪与西汉设护乌桓校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杭爱山燕然山铭文见诸报道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笔者手头只有网友提供的一张相对清晰的拓片,以及几张网上所见的局部照片。由于石刻表面凸凹不平,拓片上的字迹笔画大多不甚清楚,同时裂纹也会干扰判断,所以识别过程并不容易。笔者一方面参考传世的《后汉书》与《文选》两个版本,另一方面结合汉隶书体,并充分考虑到一些通假...
内蒙古大学发布消息称:“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
《燕然山铭》石刻现身蒙古国,中蒙联合考察队对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力格尔杭爱苏木境内的一处汉文摩崖石刻进行实地考察。此摩崖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稍微靠西南的地方,在杭爱山一个支脉的向西南突出的岩石上,当地称此山为“Inil Hairhan”,海拔1488米,摩崖石刻宽1.3米、高约0.94米。发现这一摩崖石刻后,考察队...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就从新疆北部地区的山脉当中,发现了大量的汉匈战争时期的石刻,不少距离历史上燕然石刻的年份差距只有四年。 通过对于碑文的解读,也从侧面证明了燕然石刻的存在,但由于没有实物这种说法争议颇多。 后世燕然勒石的油画 1981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区的博物馆馆长李遇春,就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于19...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近日对外宣布,该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确认了《燕然山铭》摩崖石刻的位置所在。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姑茹玛介绍,该碑文字是古汉语,经过初步解读,基本可以肯定当属《燕然山铭》无疑。 石碑很早便被蒙古国发现,但当时只能推断出十几个文字,怀疑是唐代碑刻。后来经过大家细致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