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认为:“武举而试墨义,何异学究诵书不晓理者,无补于事。”熙宁六年九月,罢武举兵书墨义,以策试武举之士。因进士试已罢词赋,所试内容与制举无异,
熙宁四年(1072),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为宫中购买花灯,并且要求压低价格.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 了让皇太后和皇后高兴罢了.但是老百姓却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 事很小,但它的影响...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
(15分)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
[百家讲坛]熙宁四年 朝廷颁布新令 宣布实行科举的改革 选集 更多 《百家讲坛》 20241231 度量衡五千年 1 统一的标准 《百家讲坛》 20241230 汉武时代 10 回望武帝 《百家讲坛》 20241229 汉武时代 9 武帝托孤 《百家讲坛》 20241228 汉武时代 8 刘据失据 《百家讲坛》 20241227 汉武时代 7 贰师将军 《百...
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 皇权受制于士大夫 B. 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C. 改革...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注】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 徙知徐州。河...
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宋神宗当天召见他,问道:“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担心不决断,只担心治理事务太急躁,听人话语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静来治理国家,等待事物...
材料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拜相,对太学进行改革:(1)创设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被按程度分进不同之舍接受学业。(2)调整太学直讲。王安石把
熙宁四年(1071),已经六十四岁的欧阳修再次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在等待朝廷批准期间,欧阳修回忆起在颍州时的美好时光,写下一首《忆焦陂》: 焦陂荷花照水光,未到十里闻花香。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鲙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