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拜相,对太学进行改革:(1)创设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被按程度分进不同之舍接受学业。(2)调整太学直讲。王安石把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认为:“武举而试墨义,何异学究诵书不晓理者,无补于事。”熙宁六年九月,罢武举兵书墨义,以策试武举之士。因进士试已罢词赋,所试内容与制举无异,熙宁七年朝廷遂下诏罢废制科。熙宁九年三月,神宗策进士,并试律义断案。材料所述言行( )...
熙宁四年(1071)十月作于赴杭途中。濠州:州名。隋开皇二年(582)改西楚州置,因濠水为名。州治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 涂山 【题解】 涂山:《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涂山在县(钟离县,濠州州治所在)西九十五里。”即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淮河东岸,又名当涂山。 【原文】 下有鲧庙,山前有禹会村。 川锁支祁...
【题解】熙宁四年(1071)十月作于赴杭途中。冯应榴注云:“子由和诗编于《和濠州七绝》之后,则先生诗亦当是赴杭倅任途中所作。况先生于治平三年护老苏公丧,舟行还蜀,必自汴入泗、入淮,计至倅杭时正五岁,故此…
材料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主修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向全国推行募役法。募役法的内容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有利于( )A.减轻农户的生活负担B.创制以钱代役的模式C.保障农业生产的时间D.缓和阶层间贫富差距 相关知识点: ...
熙宁四年(1071),已经六十四岁的欧阳修再次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在等待朝廷批准期间,欧阳修回忆起在颍州时的美好时光,写下一首《忆焦陂》: 焦陂荷花照水光,未到十里闻花香。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鲙如玉...
熙宁四年(1071)十月作于赴杭途中。龟山:《方舆胜览》卷四七:“龟山在(泗州)盱眙县北三十里,其西南上有绝壁,下有重渊。”《清一统志》卷一三四《泗州》:“上龟山在盱眙县西南一里”,“下龟山在盱眙县东北三十里。”案诗所咏者乃下龟山。 【原文】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①。身行万里半天下,僧...
材料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太学”开始实行“三舍法”。三舍法规定:太学“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生),不限员;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生)以百员,内舍(生)以二百员为限”。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主修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元丰二年(1079年)颁《学令》,外舍生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