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元年:1068年 - 末年:1077年)共计10年。简介 熙宁(元年:1068年 - 末年:1077年)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使用的一个年号,共计10年。以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称“熙宁变法”。历史相关 过程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苏轼)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以闻。轼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
熙宁二年(1069 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 年)禁军总数减为 80 万左右,比原先减少 30 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 “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为 “将”,下设 “指挥”,每 “将” 自 2000 多人至 1 万多人不等,通常为 5000 人左右,设...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为配合王安石变法,在原二府三司之外,增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然次年神宗却单独诏曰“今大端已举”,将“其罢归中书”。该司被撤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该司变法使命已经完成 B. 权势过盛违背宋室家法 C. 中枢机构间的争夺权力 D. 王安石失去...
熙宁变法精简军队有助于减少军费开支,而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为将,有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B项正确; 军事改革并未改变宋军编制,排除A项; 军事改革并非为了配合财政改革,排除C项; D项表述绝对,排除。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考生可结合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熙...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宗室改革。改革方案规定,太祖、太宗之后只能有一人承袭爵位,世世封公,以奉祭祀;鼓励其他宗室近亲成员出宫为官,参与政务,领取官俸。宋初规定,宗室近亲之子5岁即赐名授官,由政府供给衣食,方案把赐名授官的年龄推迟到15岁。对宗室远亲,不再赐名授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
熙宁二年,还朝。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
材料一: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改革,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改革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