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苏轼)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以闻。轼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
苏轼传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
手戟刺遇遇指的是尹遇作刺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推赏不及不及是推赏的补语不能断开排除故选译文最终探知盗匪的地点分头捕捉他的同党亲手用戟刺尹遇捉住了他朝廷认为李直方官小不合条件行赏未到李直方苏轼请求把自己的年资劳绩应改为朝散郎官阶移作李直方的赏赐朝廷不许男子二十
【苏轼评传】自熙宁二年二月到京,有三个月的时间,他对于司马光、苏辙那样激烈地反对的那些“理财”之法并没有正式发表意见,直到五月,他却在王安石和司马光都赞成的科举改革上,率先独立发表不同意见。此月,他应朝廷的要求,奏上一份《议学校贡举状》,彻底否定取消诗赋而代以经义策论的改革主张,认为诗赋优于策论。
宋神宗熙宁二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不得不外任,远离朝政中心。 短短数年时间,苏轼就连续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在调任湖州时,苏轼按常例上书谢恩,说了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 金城亮防水漫反射
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苏轼)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以闻。 轼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苏东坡”。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熙宁二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反对推行新法,
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
苏轼首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熙宁二年(1069年),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职通判。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是16年后的元祐四年(1086年)。 故选:D。 (6)①“庐”:住、居住、寄居。“卒”:最终、终于。“全”:保全。译文: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
斗野亭是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的一座亭子,因亭的位置“于天文属斗分野”而得名。北宋年间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等都来此作诗,堪称绝妙。 - 胖子于20241025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2.7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