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作者郑达讲了两个故事:1945年,胡适到牛津大学接受博士学位,因战后物资紧张,没找到博士服,便向熊式一求助,熊式一没有计较胡适曾忽略他的作品,很快帮他找到;在熊式一晚年,剧作家杨世彭和他成为好友,第一次见面时,熊式一手上戴了两块名贵的手表,显示两个时区的时间,他马上把其中的一块摘下来送给杨世彭。
这位熊念祖通过熊恢恳请熊式一为《张大千谈画》题字作序,可谓明智之举。熊恢、熊式一不仅是同族,又都热衷于教育兴学。熊恢创办名校剑声中学,而熊式一创办了香港清华书院。从清华书院建校之初,熊式一一直得到好友张大千先生的全力支持。1964年夏,张大千挥毫写下《湖山闲棹》赠予熊式一。三年后,为向支持办学的熊显洲祝寿,...
简介 20世纪最重要的中英双语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映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世界相遇的传奇人生熊式一是现代华语世界戏剧艺术及文化传播的传奇人物...展开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别看2023-11-06 09:54:12 实在是容量很大的一本人物传记,且从意义上来说是对中国文化向外传播历史很好的补充(之前孤陋寡闻的我...
熊氏夫妇于30年代从中国来到英国,之后造化弄人,因为熊式一的戏剧《王宝钏》而意外享誉全球。熊式一是第一个在西区和好莱坞担任舞台导演的华人。蔡岱梅则因《海外花实》一书,成为用英语出版小说或自传的第一位华人女性。合作受益 蒋彝于1933年6月来到伦敦,这时候他的江西同乡熊式一已经在伦敦生活了将近一年。蒋搬进...
近日,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荣誉教授郑达为其所作传记《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出版,让他的故事呈现在更多中国读者眼前。在近日的一场新书分享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与罗岗从熊式一的传奇人生出发,回望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世界相遇的历史。毛尖与罗岗“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史,至少有三位作家的双语写作值得...
《熊式一》封面打樣稿 《王寶川》 一部風靡歐美的中國戲劇 摘自本書6、7章,標題為編者所加 倫敦首演大獲成功 1934年11月28日,倫敦小劇院首演《王寶川》,出席的包括駱任庭爵士、莊士敦爵士、中國駐英公使郭泰祺等。熊式一成為公...
而在场的罗岗、毛尖和不在场的郑达、陈子善四位学者的互补解读,又构成了不同的视角差,让观众多维度理解这位曾在欧美世界从平民到王室都家喻户晓的中国作家熊式一(1902-1991)。郑达从美国发来视频介绍 1930-1940年代曾蜚声欧美,2006年大陆开始出版其代表作 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上,已增添了...
而在中文世界,熊式一的名字在很长时间里“消失”了。 近日,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荣誉教授郑达的传记《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让他的故事呈现在更多中国读者眼前。 中国人,用英文写作 同时又在英语世界中大获成功的 消失的熊式一是其中之一 毛尖:“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这一称谓,您觉得熊式一当得起吗?
熊式一是与林语堂齐名的国际文化名人,倾其一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的长子熊德威毕业于牛津大学,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国效力。很长一段时间,父子俩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一个偶尔的机会,记者在北京顺义西赵各庄村一个幽静的小院,见到从北京城里人民日报宿舍搬来的张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