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灯戏是起源于重庆市梁平区境内、长期流传于川东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因梁平县过去叫梁山县而得名,其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梁山灯戏表演多采用方言,唱词通俗自然,多具口语性台词和嬉闹性情节,“嬉笑闹”与“扭拽跳”是其重要特色。梁山灯戏的代表剧目有《吃糠剪发》《送京娘》《湘子度妻》《请长年》等。200...
川北灯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胖筒筒”、胡琴,演奏时发出低沉浑厚的“嗡”音,所以又叫 “嗡筒筒”,除此以外还有花灯锣鼓等,后又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器。川北灯戏的表演中融进了民间舞灯及木偶、皮影、杂技等技巧,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情节。 目前,灯戏专业剧团的演出人员老化,会唱灯戏的老艺人已屈指可数,口...
为使花灯戏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平江县多次对花灯戏普及和调演。除组织开展“三进”工作外,平江县每三年还举办一次花灯戏培训班和全县花灯戏调演活动,为灯戏表演艺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平江花灯戏的良性发展。平江灯戏艺人,无论是科班出身者,还是业余爱好者,必须拜师,参师学艺,才能“乘行当...
傩戏、花灯戏、马马灯……9月5日,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寨镇团山村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一个个地方特色非遗节目接连上演,赢得村民阵阵喝彩。 这里是“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美丽乡村·踏歌而行”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之...
灯戏,又名灯调,俗称“唱灯(儿)”,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中,尤以流行于恩施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羊角灯戏”的班底规模、活动范围较大和历时较长,演出的代表剧目《雪山...
四川灯戏是源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无数民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灯戏始为自编自演,忙时生产,闲时进行,多为业余性质,或只在农村流动演出。限于乡村的条件,所以这种灯戏要适合农村的情况,从规模、...
🏮在清代之前,灯戏主要作为一种元宵节俗存在,主要在灯节期间演出,因此得名灯戏。演出内容多为生活小戏,以幽默风趣、逗人开心为主,演出场地也较为简陋。🏮到了清代中后期,灯戏逐渐发展成为有情节、有声音的戏剧。全盛时期的灯戏在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有分布。在四川,灯戏又被称为...
川北灯戏:一朵开不败的山花 韦 一 2006年,川北灯戏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不仅让川北灯戏名扬国内外,也令南充名声大振。川北灯戏贯穿着歌舞形式 川北灯戏的源流 川北灯戏是流传于川北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其起源可追溯到巫师祭坛所跳的端公戏、坛戏、傩戏。1985年...
编辑 灯戏亦称为「灯调」,是建基于民间歌舞及俗曲的声腔类型,属川剧五种声腔之一,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源于四川的传统声腔。2006年,国务院将重庆梁山灯戏及四川川北灯戏统称为「灯戏」,并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声腔: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戏 起源背景 艺术特色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