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鸣啸(Michel Bonnin),法国汉学家,先后在巴黎获哲学学士学位、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硕士及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当代史,主要研究范围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民主运动、就业、民工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探讨。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在多种法文或...
潘鸣啸:官方话语体系外的上山下乡运动研究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法国学者,潘鸣啸 (Michel Bonnin)在前言部分拟对这场运动发生的动机、发展的逻辑进行重构,对类似“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十年文革”的官方表述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序言还交代了著作的直接资料来源,和西方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这里,潘鸣啸的逻辑有些莫名其妙:就业困难不是1979年继续坚持下乡的原因,为什么就不能是1960年代发起上山下乡的重要原因?潘鸣啸是否知道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刻舟求剑”? 1979年开始正逢60年代生育高峰的出生者开始就业的时期,城市待业人数大大超过了以往,致使整个国家面临巨大的就业困难,下乡知青大量返城又加重了这...
法国学者潘鸣啸的著作《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由欧阳因翻译,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重要作品。这部书详细探讨了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间一段独特的历史时期,即上山下乡运动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它于2010年1月1日首次公开发行,共计430,000字,采用16开本设计,ISBN...
一本不能多讲的书,只看书名,便能包揽一切信息:《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8-1980》,作者法国著名汉学家潘鸣啸,豆瓣评分9.1。书中作者利用详实的资料,对大量亲历者的采访,还原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 ◎因为他们,我改变了我的论文课题
1966年,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导致学校关闭,城市中的中学生被卷入革命洪流,成为红卫兵,随后被大规模地送往农村。据估算,这段时期有大约1700万的年轻人经历了这场名为“上山下乡”的人口迁移,这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对那一代城市青年产生了深远影响,...
潘鸣啸:在中国寻找“失落的一代”潘鸣啸 法国著名汉学家、清华大学中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潘鸣啸,法国汉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院高等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法中心主任。著有《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6--1980》等书。“九一三”事件发生时22岁,是正在香港学汉语的法国大学生。 我已经谈到过总是感觉自己与中国知青有缘,主要是因为我们都属于同一代人。1971年9月13日林彪突然神...
潘鸣啸,一个在清华大学做了近三年访问学者的法国人,因研究中国40多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为学界、媒体乃至普通人所关注。过去三年里,潘鸣啸走南闯北、鼓吹呼号,用他那日渐标准的汉语唤醒国人对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的记忆。 上个月,潘鸣啸在上海参加了一个有关知青的座谈会,具体谈了云南、新疆知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