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炽热刊有“潘晓讨论”的《中国青年》5月11日发行,14日编辑部就开始收到读者参与讨论的来信,17日上升到100件,27日突破了1000件,之后一直保持在每天1000件左右。据6月9日的统计,不足一个月就收到了两万多件。 原《中国青年》编辑部主任、社会学博士彭明榜现在是《青年心理》杂志社社长,当年“潘晓讨论”如...
进入6月中旬后,《人民日报》首先报道了《中国青年》开展人生意义讨论的消息,其后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中称赞这一场讨论“把青年思想深处的东西端了出来,进行真正同志式的讨论,是感人至深的”,“为活跃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很可贵的新鲜经验”。新华社在报道...
1980年,《中国青年》发起著名的“潘晓讨论“ 来信的作者、讨论的始作俑者“潘晓”,并非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一男一女)的化名,这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动荡的人们在当时常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匿名。实际上,男的叫潘祎,女的叫黄晓菊,都是20多岁的青年。“潘晓讨论”...
而青年叙事也在“潘晓讨论”之后呈现更多可能,尤其是青年话语里个人体验、生活体验比重加大,以至于到后来,“人生意义”不再是一个值得反复讨论的公共话题,因为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不同,只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就是有意义的。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潘晓讨论”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的话题,与当时正...
潘晓的一声呐喊,如空谷足音,在迷茫的心灵中引发了巨大的回声,它形成的是一场集体的心灵反叛,是对那个尚未完全逝去的、对人的尊严视而不见的时代的彻底反叛!它曾让当年的千百万青年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激动为它争辩为它深思;也让千百万今天的中年频频回首没齿不忘……有人说它掀开了八十年代中国的扉页,是整整一...
“焦虑的溯源:从潘晓讨论谈起”,2018年9月22日,上海PSA活动现场;从左至右分别为杜可柯,王拓,王钦和毛尖. 【现场提问】 提问一:我觉得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左右的今天,这种物质追求已经完全合理化了。潘晓需要一个文本来佐证她的生存状态,但今天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产生焦虑,其实是因为他们开始有更多关于自我存在的思考和...
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深有共鸣,制作一个自己的版本。, 视频播放量 10957、弹幕量 37、点赞数 328、投硬币枚数 147、收藏人数 395、转发人数 192, 视频作者 流浪走了, 作者简介 愿世界好梦,相关视频:烈日下的训练。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拜登“
“潘晓讨论”是《中国青年》言说、引领青年思想与思考的标志事件,也最能表达《中国青年》对全国青年的殷殷之情。长信中的字字句句,如今读来依然震动人心。96年来,《中国青年》与全国青年不老的信任与恋慕,皆在字句之间。 1980年,《中国青年》发起著名的“潘晓讨论” ...
而青年叙事也在“潘晓讨论”之后呈现更多可能,尤其是青年话语里个人体验、生活体验比重加大,以至于到后来,“人生意义”不再是一个值得反复讨论的公共话题,因为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不同,只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就是有意义的。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潘晓讨论”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的话题,与当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