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圣李时珍先生的《濒湖脉学》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在书中,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27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把其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
《濒湖脉学》《濒湖脉学》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论述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共27种脉象;后一部分系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根据崔嘉彦《四言脉诀》删补而成的《四言举要》,...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提到,宋代有一人杜撰了《脉诀》,其内容鄙陋且多纰缪,医学生死诵读以为基础,等到白发苍苍时,对脉理仍一知半解。戴同父常刊正其误。李时珍的父亲月池翁著有《四诊发明》八卷,内容精深。李时珍因病患需求,特此摘录精华,编写此书,以便初学者阅读,作为脉理的指南。世间的医者和患者都以脉理...
《濒湖脉学》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论述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共27种脉象;后一部分系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根据崔嘉彦《四言脉诀》删补而成的《四言举要》,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脉学。《濒湖脉学》对每种脉象,...
(完整版)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一息:是指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上漂木.【主病】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脉歌】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
濒湖脉学之迟脉类 《濒湖脉学》,脉学著作,明代李时珍撰。对每种脉象,先简明地援引前人之记载,继而以“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或“体状相类诗”栏目,分别叙述各种脉象之特点、鉴别及所主疾病。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广,为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之阶梯。迟脉类有迟脉、缓脉、涩脉、...
濒湖脉学 李时珍著 明朝自然科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
《濒湖脉学》·濒湖脉学·虚 虚阴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止言浮脉。不见虚状。”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言:“散大而耎。皆是散脉。”非虚也。 【体状相类诗】...
古代脉法最得人心的当属李时珍先生的濒湖脉学28脉,是我们中医诊断学脉诊讲课的蓝本! 《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 强...
大家都知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很多人不知道李时珍还是一名脉学大家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