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晏舫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麓岸边。其原是明朝圆静寺放生台,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被焚毁,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按慈禧意图 重建,并改名为清晏舫。建筑全长36米,三面临水,船体为青石雕刻而成,船头靠岸,船尾朝湖面。船舱部分仿法国游艇“翔凤号”,船楼为两...
清晏舫,也叫石舫,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的颐和园内。这座建筑原本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行了重建。清晏舫全长36米,三面临水,船体是用青石雕刻而成的。船头靠岸,船尾朝湖面。船舱部分模仿了法国游艇“翔凤号”,船楼是两层西洋式建筑,大约8米高,...
清晏舫的读音为qīng yàn fǎng。 其中,“清晏”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qīng yàn,意思是清平安宁,这个词出自《三国志·魏志·锺会传》。“舫”字的读音为fǎng,它是一个单音字,与常见字“访”同音,特指船,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成的建筑,古代常用于园林水景中。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
清晏舫介绍: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 景区简介: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园区利用昆明...
🔥 1899年,清晏舫被英法联军烧毁,仅剩下了船体。清末慈禧太后为了重建颐和园,挪用了修建长廊的白银40万两,重建了清晏舫,并将原来的“河清海晏”四字换成了“清晏舫”三个字。🌿 清晏舫不仅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故事,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皇家生活的点滴。
清晏舫是颐和园中独特的水上建筑,对研究乾隆和光绪时期的皇家园林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961年3月4日,包含清晏舫在内的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特之处: 清晏舫不仅是颐和园的一处景点,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它的存在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0...
清晏舫,一座中西合壁的古建筑,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 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 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取河清海晏之义,取名清晏舫。 装修后的清晏舫。 1893年重建时,仿翔凤火轮式样,改为西洋式楼阁并配以彩色玻璃窗...
清晏舫介绍:轩外池中的清宴舫。 景区简介: 淮安清晏园旧时曾是明清两代官衙的后花园,是苏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漕运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景区融北方与南方特色于一体,组景层次丰富,使游客宛如走进诗画般体味古典之美。 景点分布:
颐和园的石舫,也被称为清晏舫,是帝后们品茗、欣赏湖光山色以及放生的地方。这座石舫位于颐和园石丈亭西侧的水中。在《荀子·王制》中,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述。乾隆皇帝在清漪园内建造石舫,是为了将这个典故形象化。一方面,他以此勉励自己和告诫子孙要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另一方...
清晏舫 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