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戏剧《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之上以一把红色油纸伞为媒,演绎了一段千古奇缘 。 戴望舒在《雨巷》中描绘了“古镇+油纸伞+美女”的美好浪漫景象。 百道工序的油纸伞 在时间长河中蜕变成非遗 将文化和传承 与历史的细腻画在伞面上 泸州油纸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将“非遗”油纸伞融入百姓生活,出台政策激励传承人改进制作工艺,产品依托互联网平台畅销国内外市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4月23日,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一家制伞作坊的工人在制作油纸伞。新华社发(刘...
油纸伞是指用桐油纸制作的雨伞,我国四川泸州、江西婺源、浙江余杭、湖北汉口以及云南腾冲等地都曾经是油纸伞的盛产地。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油纸伞已经逐渐退出现代生活,目前泸州油纸伞厂仍然保留着传统手工制伞技艺,被称为“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
原本泸州会做油纸伞的人并不少,“起码有上百家,家家户户都在做。其实我们申请非遗的时候,是以‘泸州油纸伞’的名字申请的。但在二三十年前,就只有我们分水岭镇还在做油纸伞了”毕六福回忆。传统的染色红色 分水岭镇制作油纸伞的历史从没有断过,这是毕六福最为自豪的一点。分水岭镇属于泸州市管辖,位于四川...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的这句诗,让油纸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无限遐想。泸州油纸伞,这项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水油纸伞,这一四川泸州的汉族民间工艺品,源自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距离泸州市城区35千米。它位于长江南岸,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是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分水油纸伞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明清两代,当时已广泛制作和使用油纸伞。2014年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分水油纸伞”实施地理标志产...
🏮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特殊,保留湿糊伞技术与特殊的熟桐油配方,使得伞面经久耐用,把实用性与审美观赏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2005年至2008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实现“非遗”的“三级跳”。2008年,江阳区政府将“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
传说中,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个书画爱好者,他曾在泸州的油纸伞上作画,并赏赐给功臣。到了清朝中后期,泸州的油纸伞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主要以红色为主,作为雨具使用。民国年间,泸州人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将油纸伞制作的技艺推向了巅峰。从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纪70年代,泸州的油纸伞经历了鼎盛时期。当时,“分水...
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四川泸州“非遗”油纸伞 张丹霞 唐双鹏 封面新闻记者 王正元 油纸伞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目前上千年的历史,而泸州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则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分水油纸伞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要经历100多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