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戏剧《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之上以一把红色油纸伞为媒,演绎了一段千古奇缘 。 戴望舒在《雨巷》中描绘了“古镇+油纸伞+美女”的美好浪漫景象。 百道工序的油纸伞 在时间长河中蜕变成非遗 将文化和传承 与历史的细腻画在伞面上 泸州油纸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将“非遗”油纸伞融入百姓生活,出台政策激励传承人改进制作工艺,产品依托互联网平台畅销国内外市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4月23日,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一家制伞作坊的工人在制作油纸伞。新华社发(刘...
但最重要的不是钱,是这门手艺能传下去。"正是这份执着,让分水油纸伞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获得泸州市、四川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成为油纸伞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非遗"。2014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期更是入选"天府旅游名品"。"每把伞都是圆的,知道为什么吗?"老师傅眯着眼睛问道。"是为了好看?""不...
油纸伞的工艺特色 ▲ 非遗传承人正在制作泸州油纸伞 工序复杂 虽然一把油纸伞只有伞杆、伞骨、伞面三部分结构,但制作至少需要70多道工序,各个工序既相互联系,又有独立的操作性。 以伞骨的制作为例,主要工序包括锯筒、刨节、刮青、划墨、削竹、刨槽、解墨、钻...
原本泸州会做油纸伞的人并不少,“起码有上百家,家家户户都在做。其实我们申请非遗的时候,是以‘泸州油纸伞’的名字申请的。但在二三十年前,就只有我们分水岭镇还在做油纸伞了”毕六福回忆。传统的染色红色 分水岭镇制作油纸伞的历史从没有断过,这是毕六福最为自豪的一点。分水岭镇属于泸州市管辖,位于四川...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的这句诗,让油纸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无限遐想。泸州油纸伞,这项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水油纸伞,这一四川泸州的汉族民间工艺品,源自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距离泸州市城区35千米。它位于长江南岸,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是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分水油纸伞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明清两代,当时已广泛制作和使用油纸伞。2014年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分水油纸伞”实施地理标志产...
🏮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特殊,保留湿糊伞技术与特殊的熟桐油配方,使得伞面经久耐用,把实用性与审美观赏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2005年至2008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实现“非遗”的“三级跳”。2008年,江阳区政府将“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泸县·雨坛彩龙”与“合江·先市酱油”两个项目也已成功入选,使得泸州在非遗领域的总入选项目数达到4个,不仅在全省位列第二,更在川南地区独占鳌头。江阳·油纸伞 江阳油纸伞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源自明末清初,历经400余年沧桑,传承七代匠心独运。它独树一帜,坚守着使用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