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他的《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的七言律诗,音韵明畅,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此诗曾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有评:“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约714年)与宋之问(约656—约712年)活跃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年间,正值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最终完成律诗的定型,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沈佺期(约656年—约714年),字云卿,浙江吴兴(今属湖州)人,其诗风清新雅致,入仕后官至太子少詹事。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字延...
而沈佺期和宋之问正好赶上了这个关键时期,他们二人被后人誉为律诗的定型者。沈佺期,字云卿,浙江吴兴人,他的诗作清新雅致。而宋之问,字延清,汾州西河人,他的诗作工整严谨。这两位诗人都因为文学才华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进入了宫廷,成为了宫廷诗人,还参与了《三教珠英》等文学作品的编纂。在沈、宋之前,律诗的形式还...
从681年开始,进士科加试文词逐步制度化,辞赋日渐成为文士们的立身修养;在宋之问、沈佺期定律近体诗的同时,陈子昂却高举复古的旗帜;风起云涌的数十年间,大唐诗坛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小高潮。她的周边也聚集起一批御用宫廷文人,其中对后世具有影响力的有杜审言、宋之问和沈佺期。由于政治站位和武则天的特殊身份,...
《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是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沈佺期、宋之问。内容简介 沈佺期(约656-719)字云卿,内黄县张龙乡沈村人。唐代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人称“沈宋”。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促成近体诗格律定型化,他继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后,总结500年间应用于格律形式的实践经验,把逐渐...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工五言律诗,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其所作多为应制诗,不脱梁陈宫体诗风,但他们也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的创作经验,重视对仗的谨严精密与音律的和谐,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年仅十九岁的沈佺期考中进士科,以少年俊彦的姿态在大唐政坛上...
宋之问与沈佺期都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沈佺期,两《唐书》本传均称其为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宋之问,《旧唐书·宋之问传》称其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虢略镇)人”,《新唐书·宋之问传》称其为“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之问自称“西河宋某”。据傅璇琮先生考证,实籍为虢州弘农,祖籍郡望为西河(今山西...
从681年开始,进士科加试文词逐步制度化,辞赋日渐成为文士们的立身修养;在宋之问、沈佺期定律近体诗的同时,陈子昂却高举复古的旗帜;风起云涌的数十年间,大唐诗坛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小高潮。 她的周边也聚集起一批御用宫廷文人,其中对后世具有影响力的有杜审言、宋之问和沈佺期。由于政治站位和武则天的特殊身份,更由于...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工五言律诗,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其所作多为应制诗,不脱梁陈宫体诗风,但他们也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的创作经验,重视对仗的谨严精密与音律的和谐,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年仅十九岁的沈佺期考中进士科,以少年俊彦的姿态在大唐政坛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