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约656—约714年)与宋之问(约656—约712年)活跃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年间,正值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最终完成律诗的定型,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沈佺期(约656年—约714年),字云卿,浙江吴兴(今属湖州)人,其诗风清新雅致,入仕后官至太子少詹事。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字延...
“他们的应制诗代表着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颇多可读之作。即使是歌功颂德,也歌颂的很高明,很技巧,有着流动的气势和较大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唐王朝的恢宏气象。”(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前言》)清人翁方纲曾说:“沈、宋应制诸作,精丽不待言,而尤在运以流宕之气,此元自六朝风度变来,所...
内容简介: 沈佺期(约六五六——约七二八),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出生在一个下级官吏的家庭。高宗上元二年(六七五),与宋之问同登进士第。约武后垂拱元年(六八五),在朝中任协律郎等职,开始与达官贵人、文学之士往还唱和,显露出诗歌创作的才华。圣历二年(六九九),武则天命张昌宗领衔修撰包罗儒、释...
宋之问、沈佺期在诗歌创作领域的主要贡献是( )。 A. 风骨的确立 B. 律诗的定型 C. 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多 D. 提出风雅、兴寄之说
沈佺期、宋之问并称的原因是( )A. 诗风清丽 B. 诗风刚健 C. 律诗定型 D. 复归风雅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C 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宋之问、沈佺期等唐高宗、武后时期文人的作品,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人的作品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
沈佺期,字云卿,浙江吴兴人,他的诗作清新雅致。而宋之问,字延清,汾州西河人,他的诗作工整严谨。这两位诗人都因为文学才华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进入了宫廷,成为了宫廷诗人,还参与了《三教珠英》等文学作品的编纂。在沈、宋之前,律诗的形式还没有完全确定,诗人们在创作时还在不断尝试和变化。正是赖于这两位诗人的...
《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是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沈佺期、宋之问。内容简介 沈佺期(约656-719)字云卿,内黄县张龙乡沈村人。唐代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人称“沈宋”。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促成近体诗格律定型化,他继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后,总结500年间应用于格律形式的实践经验,把逐渐...
比如沈佺期的《独不见》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中进士;历官通事舍人、考功员外郎、给事中等职。曾因受贿入狱,又因附武则天权臣张易之而被流放驩州(在今越南境内),后遇赦,官中书舍人、太子詹事,卒于开元初。宋之问(?656—712),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与沈佺期同年中进士。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