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今天社会引领者的扮演者是成功的商人,企业家或者娱乐明星。人们追逐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些人才是公众的楷模和效仿对象。萨特和福柯那一代人大概是最后有巨大公众声望的哲学家。那一代人既有自己的创造性思想,也有广泛的媒体和公众支撑。他们在学院内外自如地出入。现在,哲学声音和哲学需求减弱了。今天的...
于是,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从这则广告入手,探讨了现代化以来的技术变革,要以怎样的理论视角解释今日的技术。汪民安认为,技术既有毒性也有药性,人们的生死都置放在技术框架下,很难过一种完全逃避技术的生活,能做的只是尽量降低技术的毒性。汪民安近照。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我...
汪民安简介:汪民安,男,1969年生,湖北新洲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批评理论、现代艺术和文学。主要著作有《谁是罗兰·巴特》《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论家用电器》等九部。主编理论丛刊《生产》《褶子》及多套丛书、译者。
汪民安,男,1969年生,是文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博导,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其代表作品有《罗兰·巴特》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汪民安 国籍 中国 籍贯 湖北新洲 出生日期 1969年 职业 教师 主要成就
汪民安表示,情感产生于身体之间的感触,是快乐和悲苦的复杂组合,会增加或减损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他的情感变化,我们可以从情感、情感运动、情感变化的方式来确定一个人的存在。甚至可以说,人是一个情感存在,一个始终在发生变化的情感存在。哲学是对生命的沉思,...
汪民安,1969年生。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20世纪的文化理论和批评理论,当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代表作品有《罗兰·巴特》、《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论爱欲》等。 论俯视 ...
汪民安:你讲的是一个事实,但这恐怕还不是理论所独有的。我觉得人文学科都在衰退。在80年代,如果新华书店预告明天要卖外国文学名著,当天晚上就有人去门口排队,这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法想象的,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对文化和知识如饥似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出了中文版,这本书其实是很难读的,但是它也能够印几十万册...
文/汪民安 01 今天的生命(life)概念,在古希腊则有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是zoē,一个是bios。zoē指的是生物学上的生命,它仅仅意味着活着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它指的是动物、人和神所共有的生命形式,即单纯而简单地活着这一事实。而bios指的是生存形式或者生存风格。它意味着生命应该有一种质量,应该为自己...
汪民安认为,理论首先要让人看明白,表达思想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学院式的写作模式是其中之一,“人类应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不该局限于一种模式。”如今他看一些博士论文会“忍受不了”、“毫无快乐可言”,甚至看不懂学生在说什么。有学生告诉他,自己也不太明白,只是看到别人这么说,稍微转换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