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汉学虽然起到了汉学启蒙的作用,但他们“嗜博泥古”的缺点却不容忽视。后续的发展中,需要摈弃这些弊端,汉学发展才能是健康的。所以后续的戴震及以其为首的皖派学者,则起到了扭转这一局面的作用。《孟子字义疏证》02.汉学的发展 皖派学者与吴派学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学习,互为师友的关系。吴派学者...
它从两方面填补了当前口述汉学史的空缺:一是通过对海外汉学家的口述访谈,掌握中文和中华文化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俄语地区等不同语言文化区域的研究、传播和接受轨迹,建构起完备的、全球性的中文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话语系统;二是搭建“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图文影像数据库”...
在汉学的发展过程中,吴派崇尚古籍和汉学传统,皖派注重实事求是,而扬州学派则将两者有机结合。这三个学派既互相学习,又坚守各自的渊源,反映了那个时代学术的发展和变革。虽然汉学在清代被视为主流学派,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该学派过于重视书本内容,脱离现实,显得繁琐。虽然该学派中有不同思想的学者关注于当下...
随后,在汉学从欧洲向北美转移并逐渐转型为中国学的过程中,哈佛燕京学社对哈佛大学乃至美国的汉学和中国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李若虹女士在哈佛燕京学社任职多年,现为学社副社长。在《从中亚古道到新大陆:哈佛汉学史话》这部文集中,她以诸多与哈佛燕京学社有着深厚学术渊源的中亚学者和汉学家为核心线索...
汉学期刊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了特定的创刊理念与发展思路,从中可以窥探汉学期刊和汉学发展的双向互动。通过选取代表性的德国汉学期刊,考察其创办的历史与现状、影响与意义,串联汉学史的发展线索,可以呈现德国汉学的历史面貌与演进过程。 关键词:汉学期刊 《华裔学志》 《泰东》《汉学学刊》 《...
本书是一部以古典文献学治学法贯穿始终来撰写的西方汉学史。全书采用“汉学谱系”的脉络进行框架安排和内容叙述,穿插了法、德、英、美等国著名汉学家小传和作品评述。它围绕西方汉学的发展轨迹,以中西文献学的交织为线索进行学术史梳理,重点探讨了在传统汉学体系下,欧美几代汉学家不断传承并坚持的治学取径,即如何...
本书是作者将自己关于1949年以前汉学在东西方各国传播、发展和研究的历史等方面的演讲、发言以及个案研究等资料整理而成的文集。这些针对性的演讲融合了史料派和史论派的两家特点,集中体现了以下六个科研重点: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
该书于1784年全部完成出版,是当时俄国急于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这极大提高了他在俄国汉学史上的地位。1763年他在圣彼得堡开办汉满文学校,1779年再译《三字经》并正式出版,成为欧洲的《三字经》首次译本。此外还有《中庸》,部分《易经》以及《大清律》、《大清会典》之类的关于中国法律类书籍。并且还对中国哲学思想...
汉学史学家新颖格局下的中国故事 欧立德 《魏斐德:壮阔人生远航者》梁禾 编 岳麓书社 魏斐德 编者按:魏斐德(1937年—2006年),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和社会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研究文明委员会主席,被誉为美国“汉学三杰”之一,其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对...
汉学的历史那可老长啦。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中国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甲骨文那一个个神秘的符号,就像是古人与天地对话的密码。那时候的汉学可能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概念,但这些古老的文字记录,就像是汉学的种子,悄悄埋下。随着时间推移,周朝时期有了《诗经》,那里面的诗啊,写爱情写劳动写战争,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