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十北魏 水经注 郦道元 著 大 中 小 ○浊漳水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散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东过其县南。 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迳尧庙北,又东,迳长子县...
一水北注呼池,(朱《笺》曰:一作滹沱,全从之,戴作滹沱。会贞按:此呼池乃汉後改流之呼池,其详盖在阙卷中,非?池别河故渎与衡漳合流者也。)谓之?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全、赵清漳上增与字,非。赵云:按《汉志》则浊漳自邺以下,皆清漳之流,而《水经注》皆以为浊漳,与《汉志》戾。到此忽...
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注
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清漳水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清漳水 【原文】 魏武①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②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③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④。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
水经注 登录 卷十 ○浊漳水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 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散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东过其县南。 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迳尧庙北,又东,迳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
卷十完整版 《水经注》卷十原文全文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
郦氏《水经注》卷十虽说是述漳水,其实仍在河水范围,故其中有讨论禹河旧道的文字。可惜,阙失已多。即使是所留残卷,一到卷中便错简衍窜,难以卒读了。因为郦氏之书不能卒读,许多地望无考,有的又因而铸成了错案。最典型的便是关于渤海郡的阜城,错案实是荒唐。到近世,谭其骧先生编《历史地图集》,由于误解,也出...
在二十里的河段中,造了十二道坝级,每级相距三百步,使各级的水互相灌注,一个源头分为十二道水流,每道都建有水门。陆氏《 邺中记》 说:水所灌注之处叫堰陵泽。所以左思为魏都作赋,说分级渠道共十二条,引水注入各水口。魏武帝攻邺,引漳水来围困此城。《 献帝春秋》 说:司空曹操包围了邺城,在周围掘壕长...
水经注·卷十 郦道元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
水经注 卷十 浊漳水、清漳水 【原文】 魏武①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②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③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④。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⑤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