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有计划分配的制度。对本、专科毕业生,1950—1951 年实行政府招聘,大行政区负责分配,有关大区之间进行调剂的办法,愿自谋职业者,可听由自行处理。1952 年起,改为毕业生全部由政府分配工作,不服从分配者,取消其分配资格。1952— 1958 ...
1. 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在1993年被提出改革,逐步过渡到2007年完全停止。2. 1993年,国家提出改革就业制度,废除了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做法,引入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机制。3. 经过大约两年的过渡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统的毕业分配制度基本已经不再实行。4. 1996年1月9日,人事部...
2007年 中央在1985年就表示,要改革大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
(一)现行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是在建国初期形成并逐渐发展、延续下来的。这种制度与我国当地高度集中的、以产品经济为基本模式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以统和包为特征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学校办学、用...
📚在以前,大中专毕业生享有包分配的待遇,毕业后只需等待国家分配工作,还能获得干部身份。但这种分配制度在1996年发生了变化。📅2001年8月14日,中组部、人事部、中编办发布通知,规定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机关以及依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录用公务员或机关工作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这标志着大中专毕业生直接进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力与动力,促进用人单位尊重知识、珍惜人才和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决定把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分为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社会调节性计划,相应地改变高等教育培养费拨付办法,建立各种奖学金和某些收费制度,逐步将毕业生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改为社会选择就业制度。
1、1996年取消统一分配制度,国家开始实行扩招制度。2、 新中国建立后,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届大学生,个个是香饽饽,这一时期依然沿袭“文革”期间中断了的统一分配制度,个人...
、民族生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业,绝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就业。到2000年,包分配制度正式告别历史。教育部要求从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
技工学校现行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是一种统包统配的制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单位办学的积极性,必须改革。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是把无条件的统包统配改为有条件的统筹安排,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和“三结合”就业方针,择优分配。鉴于各地区、各部门的条件不同,在时间、步骤上可以有先有后,不搞一刀切。今年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