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题干中“……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并结合所学可知,“翻译”在徐光启的科学思想中是基础,是向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学习的必由之路;在这里,“会通”的核心是中西融合,“超胜”是徐光启的最高追求。这体现了徐光启对待中西学关系方面的原则。 中西科学在特征和本质上的差异:1.中国科技主要是应用科学。...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翻译、会通、超胜”,这是徐光启为学习西方文化划定的循序渐进三阶段。三阶段里,先要了解对方文化的底细,然后看看怎样加以消化吸收,最后才能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一种超越东西方的新文化。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思想挑战,徐光启才是真正的‘睁眼看世...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早在明朝晚期,徐光启就曾说过“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当然以交流为前提,没有交流哪来“会通”。自鸦片战争以降,中西两极相逢,中外隔绝之天下逐渐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在这种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学术当然也无法自外于世界,所以王国维说:“异日发明光大我国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
所以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很早就提醒我们,“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上<历书总目>表》)。事实上,如果真正能够做到“会通”,那么“超胜”也就无关紧要了。“会通”的目的,就是让不同学术成果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融汇成人类知识共同体。何兆武先生曾总结民国时期“清华学派”的特点,便是中西、古今...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徐光启主张“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在这里会通的核心是中西融合,其原则是“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摘自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19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并攻击《时宪历》等西方历法,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摘自《中国对外...
早在明朝晚期,徐光启就曾说过“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当然以交流为前提,没有交流哪来“会通”。自鸦片战争以降,中西两极相逢,中外隔绝之天下逐渐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在这种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学术当然也无法自外于世界,所以王国维说:“异日发明光大我国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
这是徐光启已是70岁的老人了,但他“老而弥坚,孜孜不倦”。正是在1631年上呈《历书总目表》中,徐光启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这一思想,是徐光启科学思想的总结与升华,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徐光启的时代,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明末知识分子徐光启曾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同时期的士大夫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杨廷筠更是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 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思想进步 C. 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 西学的传入开拓了...
道路何在?“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先贤遗嘱,发人深醒。遗留此言于天地之间的徐光启本身就是一个会通者。他大力引进西方科学,把西方历法同中国历法会通起来,形成“崇祯历法”。他因此而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胜出者,而且至今受到世人的尊敬。他的墓碑伫立在上海徐汇公园供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