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忠介绍,1998年有关部门要将莫高窟与某旅游公司捆绑上市。“这明显是违背文物保护法的”。当时作为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如坐针毡。为了保护好莫高窟,樊锦诗找出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此为准绳,多次向有关方面反应,慷慨陈词,保住了莫高窟。2014年年底,地方...
樊锦诗老师曾经说过:“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最近根据她的真实经历改编创作的电影《吾爱敦煌》上映了,这部电影讲述了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有“敦煌的女儿”之称的樊锦诗老师坚守大漠、守护莫高窟60年的故事。樊老师倾其一生...
60多年来,樊锦诗孜孜不倦,排除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干扰,带领莫高窟人运用考古学方法,对敦煌石窟进行考古分期排年,使莫高窟大部分洞窟的年代逐渐明确;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调查研究,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这些开创性的成果对今天的石窟考古研究具有示范意义。该报告以莫高窟...
1962年,是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樊锦诗最后一学年的大学生活,按照惯例,毕业班学生可以选择前往若干文化遗产地参加毕业实习。当年8月,她跟随老师宿白先生和同学,带着无限憧憬前往敦煌莫高窟。自此,她与敦煌结缘,毕业又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敦煌成为她的宿命。敦煌莫高窟景区。张晓亮 摄...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感动中国》颁奖词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人物事迹】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坐上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来到戈壁...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7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再读樊锦诗——回望她陪伴莫高窟的六十年》的报道。六十年一甲子。在敦煌莫高窟,85岁的樊锦诗已工作整整60年。人们都知道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事迹感人、荣誉等身,但她反复说,她没有三头六臂,只是尽了职责,陪了莫高窟一程。“国家把这么重要的...
她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了守护莫高窟,将敦煌学带回中国,她在沙漠一扎根就是60年,与丈夫分离19载,还在81岁捐出2000万奖金助力敦煌文化,她的一生才是值得歌颂的。说起来樊锦诗和考古结缘还是被“骗”的,1958年刚满20岁的她来到北大报道,由于时局动荡,学校延迟开学,事先不知的她,只好在北大历史学系打打下...
再次见到杨碧幸,樊锦诗回忆起自己1987年为莫高窟申遗填写申请表的经历,她说申遗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非常关心莫高窟,她想感谢该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长期以来对莫高窟的关注,感谢他们向外界介绍文保工作者在敦煌做的事情。 樊锦诗笑着说,刚才说着说着忘了,需要补充上感谢这一点。
1963年,樊锦诗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同年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一生的志业。60年间,她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同时,率领莫高窟研究人员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促使敦煌石窟保护从...